细数琴童家长常见的七个方面问题
第一种:完美型
之所以将这一类型的问题放在第一个,是因为这样的问题一般家长自己很难发现,因为追求完美其实看上去是没有问题的。
完美型的家长一般自我修养与要求都很高,自我约束能力强,对待事物的细节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对待孩子的学习上也同样如此,很多完美型的家长都会陪同孩子上课,一起学习,希望回家更好的起到一个陪练老师的作用。
比如:今天老师教了一个断奏手型,家长在课堂上一同掌握了动作的要领,回家后如果孩子表现的不如上课有老师指导时那么好,家长容易表现出责备,嫌弃的语气,轻则罚弹数遍,重则大声斥责,如果孩子是长期未改的问题出现时,往往愈发不可收拾。
又比如,今天老师教了一首玛丽有只小羔羊,要求是节拍正确,速度稳定,手型保持好,结果孩子在回家练习中发现注意了节拍,手型就出问题了。注意了手型,节拍上又会不连贯,家长就会一会儿提醒节拍,一会提醒手型,变的两头忙,要是练了几天还是如此,一般完美型的家长就会开始着急,并且一定程度上惩罚孩子了。
这样子的教育方式问题在于,首先没有尊重幼儿喜欢在玩耍中学习的天性,然后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记忆发育能力,是否足够达到在短时间内就能记住老师的众多要求,并且延伸到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最后规范的完成动作中的种种细节。很多对于成年人来说,非常简单的一个动作,在幼儿看来,实际上要分解为若干个小的信息点,在记忆住这些信息点的前提下,再由大脑支配完成一连串的动作要求。
这个能力,其实正是我们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学到的最重要的能力,而完美型的家长因为自身学习能力强,自我要求高,往往不会明白,简单的要求,其实也包含了若干个信息组成。而孩子没有做到,其实是在某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只有再深层次的去思考具体出问题的环节,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技巧。这个过程十分艰难,需要耐心与细心。
第二种:随意型
将这一类型的家长放在第二位,是因为这一类家长在整个琴童家长中,所占比例最大,影响范围最广,问题种类最多。
随意的类型有很多,比如:上课频率随意,请假随意;在家练习时间随意;对老师提出的要求随意;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随意等等。
世界上不存在不关心自己子女的家长,而之所会有那么多的家长对待孩子的钢琴学习报以随意的态度,是因为大家都认为学习钢琴不走专业的道路,只是爱好学习,我们都是业余学习的,所以就随意一点吧。
对于幼儿的钢琴启蒙教育,在我看来,无论以后是否会走上专业的道路,在初学阶段,家长与老师都应报以认真,谨慎的态度。因为在4-6岁这个阶段,正是孩子的思维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孩子会主动吸收身边任何一个信息,而对于还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是非观的孩子来说,家长时刻都需要给予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以帮助孩子正确的是非观的形成,任何一个错误的方式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发展。
比如:今天有一点点的咳嗽,或者是天气有些不好,但是在不影响出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问孩子你能不能坚持去上课,任何事情只有懂得坚持才能做好,如果孩子说没问题,那么应该夸奖,并且努力帮助孩子理解坚持的含义,将学会坚持这一颗小树苗种在孩子的心里,等到十年后开花结果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相信会撑起孩子的一片天。
第三种:隐身型
这一类的家长往往事业缠身,老师很难碰见,有时连打个电话都难,孩子的所有学习都交给了老师,家里只有爷爷奶奶负责接送。
在中国目前的社会中,这一类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大多数的70后80后的家长正是事业发展的高峰期,无暇顾及到孩子的学业也可以理解,但是这种做法本身是不可取的。
其原因有二:
1,隔代情更亲,大多数的爷爷奶奶都是非常疼爱自己的孙子孙女的,这是无可或非的,但是往往很多的长辈们很难把握疼爱与溺爱的分别。无法准确把握的原因一个是亲情,一个是精力。亲情浓与血的概念在长辈中是很强烈的,而且在旧的社会环境下,吃过苦的长辈们更希望把好的都留给孙辈们,害怕孙辈们吃一点苦。另一个原因是孩子的精力旺盛,往往不依不饶的哀求下,精力不足的长辈们自然就败下阵来。长此以往,基本就是孙辈们说什么就什么了,这样不利于孩子正确的自我定位,自我价值观的形成。
2,受到知识结构的影响,长辈们通常在行为能力,思维能力上不善于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培养,虽然可以在道德行为规范上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但是往往老师指出的问题,涉及到一些思维模式方面的时候,就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比如有的孩子在弹琴的时候喜欢弹快速,而老师要求的手型在快速中是无法正确保持好的,但是如果仅仅只是口头上责备孩子速度不正确,往往孩子不可能改变,因为往往速度上的过快是由孩子内心的活跃浮躁与不细致造成的,要想让孩子改变只有先用温和的语气在情绪上安抚,让孩子不急躁,然后告诉孩子老师的要求是什么,最后告诉孩子宁可少弹正确的几遍,也不要毫无意义的把错误重复若干遍。这样子的教育方式,往往在长辈中很难落到实处。
所以,希望广大的隐身型家长,都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给予孩子应该得到的那份关怀与关爱。
第四类:蜜糖型
蜜糖型的家长遵循的一句话就是,聪明的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一般的口头禅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这个你都能行,妈妈太佩服你了等等。本身这样的方式其实是没有问题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的确需要不断的鼓励与支持,也只有在不断的鼓励中,孩子才有前进的动力与信心。但是,再好的灵丹妙药也必须考虑对症下药这个前提。这里指出的问题,就是药不对症,滥用夸奖之后的后果。
比如,一个学到拜厄下册的5岁半小朋友,老师的要求中会有很多细节,比如控制速度,控制右手的乐句呼吸,表现出音乐中的基本强弱关系,还包括纠正一些错误的习惯动作等等。而老师发现孩子每次的回家都没有按照上课时提出的要求来练习。老师在批评指正中,发现孩子还表现出一种洋洋得意,不以为是的神情。后来在跟家长沟通当中,发现家长正是属于蜜糖型的。平时在家里对孩子的要求过于的简单,只要求今天练习多长的时间,或者多少遍,完成之后就答应孩子去吃自助餐或者玩ipad,长期的物质引诱教育方式,还有跟孩子目前程度不相配的标准,让孩子无形之中形成了对自己低标准要求的模式,在可以简单付出就得到奖励的诱惑下,人的惰性会放大到极限,这时候,任何一个对他高标准要求的人都不会成为他的朋友,自然老师的话已经可以当成耳边风了。
这样的例子不多见,但是也并不罕见,蜜糖型的家长需要明白的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任何的好的规章制度都需要正确的实施细则。在夸奖的教育模式下,最关键的是衡量何时应该夸奖,怎样制定夸奖的标准,以及奖励的轻重。并且,物质奖励的方式只适合在幼儿时期,或者事物发展的初期多次使用。过长时间的频繁使用物质奖励,只会让孩子的物欲心理膨胀,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第五类:火箭型
火箭型的家长对待孩子的要求与完美型的家长一样,都很高,但是要求的方向却很不一样。火箭型的家长要求的往往是孩子学习的结果,成果,成绩,在钢琴学习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希望学的比别人快,学的比别人多,比赛得奖比别人多,考级级别比别人高等等。这样子思维的方式很容易忽略掉学习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孩子需要学习到的众多细节。
首先,钢琴的学习细节众多,程度的好坏完全无法简单通过级别来定义,目前的钢琴等级考试,大多是以鼓励孩子为目的的,在要求上放水的太厉害。我就经常会听一些家长说孩子的某某同班同学在小学三年级就已经考过了十级,这种看似天才式的进度90%都是家长与老师揠苗助长式的产物,而并不是孩子真的就那么优秀。又或者有的家长今年刚考过了六级,明年就要求老师教孩子考十级,老师劝家长说这样对孩子不好,家长还义正言辞的说某某亲戚家的孩子就是这样子学习的,真是让人哑口无言。
其次,目前社会上的比赛有很多,而很多的比赛都是参加就可以得奖的,比赛本身制度好坏不论,因为至少参加比赛可以鼓励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的作用是有的。但是,有的家长与老师却让本身只学习钢琴半年的孩子准备一首三级难度的曲目去比赛,希望靠曲目的难度一鸣惊人。结果,本身应该只有一级水平的孩子硬生生的需要完成一首三级的曲目,无论是识谱还是演奏都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而越是艰难,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就越长,对孩子今后学习钢琴也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的。
谈到危害,其实这类问题的危害对于孩子是比较大的。据我的经验,大多数考过十级之后就再也没有碰过钢琴的孩子的学习历程就是这样的,因为揠苗助长的方式不可能让孩子理解音乐的美妙,不可能让孩子处理好音乐的细节,不可能让孩子沉浸在音乐带来的欢乐之中,长期枯燥的动手指的过程,在有一天终于达到十级之后,给家长带来的是满足,给孩子带来的只是一种解脱,自然再也不愿意接触这个枯燥的东西了。
第六种:保姆型
保姆型的家长的特点是擅长助攻,对待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都会第一时间给予帮助,并且事无巨细,都喜欢采取包办的方式。
比如:一位4岁的小朋友刚在我这里学习了一个月时间,对于五线谱的认识还不是很熟练,当我指着书上的音符让孩子唱出来的时候,孩子可能还在思索如何回答,保姆型的家长就已经会在旁边着急的说是mi啊,当时我的汗啊,心想我没有问你啊。
这是上课时的例子,还不是很典型,更多的例子是孩子在家里练习时出现的。当老师上课布置了一首新作业要求回家练习的时候,懂一些五线谱知识的家长往往会告诉孩子每一个音是什么,在钢琴上弹在哪里,然后孩子记住后只要求孩子多弹几遍练熟即可。到上课回课的时候,老师发现孩子作业完成的很好,就会继续学习新的知识。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后,孩子的家长出差了一周,这一周里孩子的作业完成的非常糟糕,连音的位置都找不到了,老师这才发现孩子其实只是记住了妈妈教的动作,根本没有理解实质,并且由于知道回家后妈妈会教自己弹,所以上课时也一直处于混沌状态。
这样的例子不仅仅会出现在钢琴的学习中,基本会覆盖孩子生活的每一处,用事无巨细来形容毫不为过。学校的作业回家教,学校的作业内容都是由家长问了老师之后再告诉孩子的。孩子的衣食住行,随处都能见到保姆型家长的身影。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还有机会学习到东西吗?看似关爱的行为中,家长已经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权利了,这一点尤为值得思考。
第七种:唐僧型
大话西游中,唐僧喋喋不休式的说话方式相信大家一定会过目不忘,在生活中,很多的家长也属于这一类型。
比如:孩子往钢琴上一坐,家长就念叨你的腿放好啊,孩子刚把腿放好,家长又说到把书放上去,孩子刚把书放在谱架上,家长又说到好了不要晃腿了,准备上课了。这样子的情况相信不少的老师都遇到过。甚至在老师上课的中途,家长还会突然杀出来一句话把老师跟孩子都吓一跳。
又或者是孩子在家里练琴的时候,家长往往会在旁边路过时来一句,你注意了老师的要求没有啊。然后过一会又路过时再来一句,你看你的手腕又低了。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不能让人快乐的玩耍了,哈哈。。
其实,唐僧型的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很多的问题孩子自身无法做到,的确需要家长来提醒,可是家长往往会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用一种显示自身权威的方式来直接指出孩子的问题,这样的做法其实并没有尊重孩子的内心。
要知道在一个3-5岁的孩子心里,已经开始慢慢形成自尊心的概念,而6-8岁中,自尊心已经完全形成,9-12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清醒的辨认出家长的语言中是否带有伤害他自尊心的语气。所以,我遇到过的很多叛逆的孩子中,家长里面唐僧型的居多,这样子的家庭气氛总是火药味十足,动不动就会爆发出一次小型的争吵。
在这里,我需要告诉唐僧型家长的是,言传不如身教,把你希望孩子做到的事情,亲身示范给孩子看一次,强过你在他耳边唠叨100次。比如你希望孩子专心练琴,而你却在一旁开心的看着电视,请问这样怎能让孩子练的进去呢。
并且,家长需要用平等的姿态来面对孩子,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只有你把你的孩子当成一个成熟的大孩子来看,你的孩子才会真正更快的成熟起来。长期用从上到下的姿态来教育孩子,不利于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人与人沟通的方式,这样的孩子以后生活中很容易要么自悲,习惯给人管教,要么叛逆,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都不利于孩子今后很好的融入社会。
这是一篇摘是百度贴吧的文章,写得非常好,也非常贴近现实。应该经常看看,对照自己在孩子学钢琴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