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艺术教育:身份定位、现实纠葛、未来图景

2016-10-08
来源:

社会艺术教育:身份定位、现实纠葛、未来图景

在当代社会中,按照不同的范畴划分方法,“艺术教育”一词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如从“艺术教育”目标指向的范畴,可以分为以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和致力于向全社会普及美感教育的普及型艺术教育。

一般来说,我们所探讨的艺术教育概念,往往指的是狭义的“学校艺术教育”。如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艺术教育的制度性文件《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往往都会加上“学校”的定语,如前者在第一章《总则》的第二条即明确界定“本规程适用于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意在把概念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和文化需求日益高涨和多样化,传统的单一由普通学校提供的艺术教育,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和文化需求。老百姓对艺术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使艺术教育需求不断提升,艺术教育的提供方式开始走向社会化,由单一的学校艺术教育走向家庭、学校、官办、民办等多种社会力量提供方式并存:一股无法忽略的、势不可挡的、渐成规模的新的艺术教育力量正在快速崛起,并且业已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一极,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口,乃至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这就是“社会艺术教育”。

社会艺术教育并非新鲜事物,不是凭空产生的概念

首先,社会艺术教育是当前我国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融合发展的必然产物。新世纪以来,文化事业规模呈级数增长,教育事业内涵和体量都不断增加。在我国,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在功能划分上本来就有重叠区域,文化注重“以文化人”,教育强调“以教育人”。文化事业面向的对象原本就包含了全体公民,教育事业也正受到国际上“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和教育深度融合,使社会艺术教育水到渠成。

其次,发展社会艺术教育事业是解决当前我国公民整体艺术素养偏低的表然要求。资料显示,中国电影的平均观众年龄一直在下降,电影的艺术价值也屡屡遭人诟病,有关专家认为,这客观上反映了真个社会的艺术素养正在降低。马克思有句名言:“对于非音乐的耳朵,

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艺术精神的涵养应首先从孩子抓起,培养深刻而不肤浅、幽默而不油滑、高雅而不高傲的具有艺术欣赏和鉴赏能力的人才。

再次,社会艺术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内现实存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亟待整合的文化新力量。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主流价值,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加大,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音乐厅、影剧院等艺术教育基础设施遍地开花,在国家艺术基金、文化发展基金的支持下,各种国家和地区的艺术活动艺术节庆方兴未艾。思想观念、教育理念与国际接轨,大多数家长对孩子都有艺术诉求,期待通过艺术学习培养健全人格,需求增加带来艺术教育的提供者增加,艺术培训机构不断增加,艺术院校招生规模扩大,艺术从业人员大量增加,所有这些,都客观上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艺术教育总量。

国内外媒体和学术领域倾向于将社会艺术教育与学校艺术教育等量齐观,并且探究二者的互动关系。也就在本月的17日,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社会艺术教育机构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部分知名艺术院校领导,文化艺术领域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家优秀社会艺术教育机构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商当前的社会艺术教育工作。社会艺术教育机构工作委员会隶属于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是在全国数十家艺术院校及艺术专业团体组织的共同支持下,由数百家社会艺术教育机构自愿组成的全国性、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这一事件,标志着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已经开始进入社会艺术教育与学校艺术教育并行发展的新阶段。本刊希望籍此深入探讨社会艺术教育的身份定位、现实问题,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身份定位:重构艺术教育的“大学科观”

对艺术教育基本概念的探讨往往离不开两个维度:一是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萌生和传承,二是艺术教育学科的流变和发展。前者面向对象是人,关乎艺术教育基本命题,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的范围,即艺术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调整;后者面向对象是知识,涉及艺术教育的范围和内容,艺术教育的方法,即我们经常讨论的艺术与教育、艺术与科学、艺术与技术、艺术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等等。社会艺术教育正是一种理念的划分,传统认为教育应该发生在学校,发生在发生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但现代的认知主义、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理论将教育视为一种人类利用知识资源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过程,认为教师只是这种建构过程的一个引导者。在这种新的教育理念中,艺术的作用不可小觑,因为艺术的作用直达内心,连接情感,艺术能够通过改变儿童的思维方式,协调开发左脑右脑,提高学习的效率。另外,艺术能够架起情感和知识之间沟通的桥梁,使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快乐,增加人们的幸福感。于是,“终身学习”的理念由此诞生。

这种理念带来的另一个变化是:艺术教育不应该作为一种知识内容而应作为一种方法;不应该作为一个知识部类,而应该作为一种学科。实际上,学科史上有关该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即认为艺术、哲学(包括自然哲学)、历史是人类知识的三大起源,艺术教育的作用怎么夸大都不为过。正是如此,艺术学的作用被不断强化,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艺术学设定为第13个学科门类,开启了艺术学学科建设的新篇章。

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理念发生于20世纪初国家孱弱带来的新旧思想碰撞中,一方面,传统文化强调品德和技艺教育,而由西方引入的新文化则注重情感和创造教育,传统文化如孟子所言“能予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即认为教育可以教人继承技术,复制技术,但不能教人创造。而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正好将传统文化逻辑反转过来,倡导以情感和创造力开展艺术创造。在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一书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指出“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美国的加纳罗曾出版过一本书叫《艺术:让人成为人》。其实都是在强调任何艺术首先是人的艺术,不存在被剥离了人性的艺术,艺术的概念在人的概念之后。艺术首先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幸福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性是艺术教育的一个根本属性。

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告诉我们,“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文化环境的变化。在经济欠发达的年代,温饱问题尚且难以解决,有限的艺术资源满足学校艺术教育尚且吃力,就更加谈不上社会艺术教育了。但近年来,中国社会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需求不断增加。先是学校艺术教育的地位被不断强化。中小学艺术课程不断增加,艺术素质被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之后是高等艺术教育地位得到提升,艺术学提升为学科门类,并且得益于生源数量多,艺术院校不断扩招,毕业生基数增加。带来的连锁反应是,大量的艺术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使整个社会的文化艺术氛围得到强化。艺术教育深入人心,社会艺术教育体量不断叠加。

关于社会艺术教育的概念和学术探讨,相关的文献资料还很少,有学者称其为“补充性艺术教育”。如哈尔滨师范大学王巍的硕士论文《补充性艺术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认为“补充性艺术教育是在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条件完善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教育相关机构提倡素质教育及‘减负’的口号,逐渐使艺术教育、艺术补习、特长培训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为补充性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笔者认为,先不论“补充性艺术教育”这种提法的准确性,就其所想表达的“对学校艺术教育之外的艺术教育形式的补充”这种意思,本身就存在着对学校之外的艺术教育形式的轻视,实际上,从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实践来看,学校艺术教育的概念正在被淡化,甚至有被社会艺术教育取代的趋势,二者本身并不存在主客体分离,谁是谁的补充问题。

也有人称其为“艺术培训教育”。即认为“传统的艺术教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具有艺术技能技法为己任,而社会艺术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乃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还需担当起培养适应整个社会艺术培训市场所需的专门人才。”笔者认为,将社会艺术教育的概念圈定在“艺术培训机构师资教育”,客观上缩小并矮化了社会艺术教育的丰富内涵,社会艺术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提升国民文化艺术素质,即通过“文化化人”和“艺术养心”来净化文化氛围,净化人的心灵,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还有人称其为“大众艺术教育”。即认为社会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众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进而美化人们生活。这种观点往往将社会艺术教育等同于西方国家的社区艺术教育。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认为,艺术教育体系应当包括学校艺术教育、社区艺术文化教育和社会艺术文化教育等多重层面。学校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科研、教学人才和教学方法的集中所在。现阶段高校艺术教育范围主要包括:1.专业艺术技能院校艺术教育;2.综合高校艺术专业教育;3.非艺术类专业艺术文化教育的不同类型。根据性质的不同,具体的学校艺术教育类型又包含:(A)校园艺术文化氛围建设,这是衡量一个大学综合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B)艺术专业技能技巧教育,这主要以培养专业演奏、表演、操作艺术人才为主的专门化教育,点的深入和技巧的专业分工是教育的要点。(C)综合艺术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以选修课和艺术讲座为代表的艺术教育等等。

现阶段,我们不妨把社会艺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是指学校以外的组织机构,团体或个人对社会成员所提供的艺术教育服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艺术教育如何与其他教育协同发展、有效融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主动服务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已成为社会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进一步分析,社会艺术教育又进一步拓展为政府兴建和管理的公益性校外教育机构、非营利性的民办教育机构、经营性的校外培训机构、社区艺术教育等多种提供方式并存;在职能上,社会艺术教育又包括辅导培训、器具供应、水平考级、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认证等;在对象上,包括从幼儿到中小学生,并逐步扩展到成人甚至老年人。社会艺术教育的提供方式多样化,在丰富和扩大艺术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正凸显文化产业属性并将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业态。

可见,和传统的学校艺术教育相比,社会艺术教育更加注重“全覆盖”、“终身性”和“互动性”,将艺术教育视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近年来,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以及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宏观政策的导向,我们的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整个社会组织中能够提供艺术教育服务的机构不断增多,如几乎所有地级以上城市都建设了博物馆,省会以上城市的博物馆建设更是玲琅满目,能够提供美术教育的各种公立私立的美术馆、画廊不断增加,音乐厅、剧院悄然重启,电影院、电视台每天都会向市民传播影视艺术内容,我们的生活与艺术结合更紧密,文化和艺术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市民的思想和行为,正如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所说“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社会艺术教育正是通过艺术的方式、通过“养心+化人”的理念,利用遍布社会各个部分和阶层的艺术信息节点,实现艺术教育的全面有效覆盖;另外,社会艺术教育在思想上融入了西方发达国家将艺术视为与语言、数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并列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的理念,充分认识到艺术与情感、与思维、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注重艺术对人的终身教育的影响;当然,社会艺术教育从根本上应当处理好与学校艺术教育的互动关系,这一点,美国的社区艺术教育做的比较好。社区艺术教育通过有计划的、半官方的艺术培训,相当于在学校艺术教育和社会艺术教育之间搭建起一个桥梁,很好的实现了有着规定动作和充分计划性的学校艺术教育与自由选择的社会艺术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

当前的现实要求我们重新建构一种艺术教育的“大学科观”,高屋建瓴的统筹学校艺术教育和社会艺术教育的协调发展,因为只有这样,艺术教育的过程才是完整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学生在学校成长为物理学家、医生、或者历史研究者,却不可想象一个学生能够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校园内成长为艺术家!如果我们把艺术教育的过程划分为学校之前、学校之中、学校之后三个阶段,处于第一阶段的启蒙教育或者入门教育恰恰是最重要的,它决定了一个学生能够带着艺术梦想进入中规中矩的学校艺术教育。实际上,当前很多师范大学都开设了艺术教育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和美术、音乐、舞蹈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学校的艺术教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艺术科学研究工作、学校艺术管理工作及社会艺术指导等工作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艺术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社会艺术教育则针对学校艺术教育设定的培养目标来制订教学计划,二者的互动早已形成。

现实纠葛:社会艺术教育的五个“不”和三个“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  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面对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习近平还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来自民间强劲的需求,和来自管理层的大力号召,使社会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凸显。我们应该看到,尽管我们有着全世界最大的学校艺术教育系统,每年艺术类招生数量达数万人,但巨大的招生规模并没有真正的与全社会的艺术教育需求实现良好对接,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创新型文化业态。当前,社会艺术教育仍然存在着“定位不清、管理不畅、信息不通、方法不顺、内容不明”的问题。

定位不清主要表现在: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尽管都承认社会艺术教育的客观存在,但没有相关的文件予以确立。目前该领域仅仅只有2007年文化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工作的原则意见》。即使是这个文件,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是指依照《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文化部令第31号)取得资格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通过考试形式对学习艺术人员的艺术水平进行测评和给予指导的活动,简称艺术考级。目前全国开办艺术考级活动的单位有近百家,开设考试科目涉及音乐、舞蹈、美术三大艺术门类的58个专业;每年参加艺术考级的人数在百万人次以上。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领导小组是管理全国考级工作的最高机构。但即使是这一个由两部委下发的文件,在具体的实施中也不断遭遇尴尬,如2015年,教育部就在其微博中明确表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各类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等级不能作为学生奖励或升学的依据。2015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要求学校要如实记录每一名学生的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初中和高中阶段学校学生测评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学生艺术素质纳入中小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管理部门一方面要求中小学加强对学生艺术素质的测评,另一方面,并没有明确指出提高艺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管理不畅主要表现在:

党和国家领导的人尽管在不同场合都强调了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有关部门尚未将其作为一个新的业态来建设和规范。当前的社会艺术教育普遍采取自主定价,很难看到统一的价格标准,缺乏价格平抑和控制机制,存在很多教育和文化管理不到、税务部门征收不到的“死角”。为此,应将各种形式的社会艺术教育包括私人办班和家庭辅导纳入管理范畴,坚决取缔非法办学,加强税收的增收和管理。针对培训项目内容的不同,采取有偿、低偿或无偿的多种收费方式,对老年人、残疾人及其他社会弱势群体参加艺术培训可实行费用减免。同时,发挥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办学优越性,促进各种类型社会艺术教育的良性竞争。与其同时,主管部门应定期对社会艺术教育办学单位进行行业督查和考核评估,促使各类艺术教育机构做到传艺又育人并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对办学信誉好、管理规范、坚持社会责任、教学成果显著的单位给予表彰;

对存在那些教学设备设施投入不足、搞不正当竞争和缺乏社会责任的单位,要依法依规进行整改直至取缔。主管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定期对社会艺术教育市场进行督查,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接受社会监督,增强群众对社会艺术教育市场的鉴别和选择能力。

信息不通主要表现在:

现阶段社会艺术教育的开展,大多基于国家的宏观决策,而非微观的数据。比如,任何公共艺术设施的建设,都应当建立在当地人民对其确有需求的基础之上,而非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追求全面覆盖,否则极有可能造成资源浪费。社会艺术培训更是如此,近几年来,出于对市场繁荣的过分自信,艺术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但大多没有在前期对实际需求开展认真的评估,艺术培训宣传基本靠单打独斗,发传单、贴小广告、搞免费试听是主要营销模式。诸如“抢师资、价格战、黑中介”等现象时有发生。师资队伍也基本靠朋友介绍或者定向兼职。实际上,大数据和互联网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承载丰富信息的基础设施。依靠便捷高效的互联网来实现社会艺术教育供求信息的对接,不失为一个值得期待的方向。

方法不顺主要表现在:

社会艺术教育采取千篇一律的方法,或者说根本没有方法。大多的社会艺术教育机构不去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不去真正寻找艺术教育失败原因,往往会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结论,某某孩子适合还是不适合学艺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校艺术教育应该反哺社会艺术教育,为社会艺术教育培养出更多既懂得艺术又懂得教育的师资力量。

内容不明主要表现在:

艺术教育领域缺乏制订艺术教学的行业管理规章和准则。社会艺术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文化业态,既遵循市场规则,具有产业属性,又是教育事业,应当遵循教育规律,具有教育品性。目前,社会艺术教育作为一个新市场,各种利益主体纷至沓来,甚至将其作为获取高额利润的产业在经营,而忽视或削弱它的社会公益职能和教育品性。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稳定的师资队伍,教学标准、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混乱,导致课堂与师生、教师与学生相脱节的现象。为此,主管部门应引导其建立一套符合艺术教学规律的管理规程,建立和形成一套合乎教育规律和职业伦理的行业规范,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使社会艺术教育的公益性得到保障。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催生新型文化业态的有效举措。产业融合不是几个产业的简单叠加,而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进而衍生新型产业。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产生的文化新型业态,绝大部分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由于技术进步迅速、新兴消费活跃、体制性障碍较少、经济属性较高、管理水平先进、全球潮流促动而市场广阔、发展迅猛,是名副其实的高端产业。这些新型文化业态具有很强的引领牵动功能,能够有效转变以往文化产业非经济非市场非产业的管理方式,对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标,具有积极意义。当前,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的社会艺术教育还存在三个“难”:首先,社会艺术教育文化业态形成“难”大力发展新的文化业态,推动文化大发展繁荣大繁荣,是培育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的重要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以其独特魅力和经营成长性,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尤其是美国的文化产业,其总体实力和竞争优势至今无人能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和韩国先后提出“文化立国”战略,对文化产业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全面提升其国际文化竞争力。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电影业和传媒业、日本的动漫产业、韩国的网络游戏业、法德的出版业、英国的音乐产业等等,以其绝对优势风迷世界,成为当前国际文化产业的标志性品牌。近几年,这些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财力,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通过相关产业优势集聚,衍生出许多新兴文化业态,这些新兴文化业态和原本业已发达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这些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工具,并且使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

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杜丽芬教授认为,新兴文化业态应具备三个特点:第一,脱胎于传统的文化产业,凭借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支持而衍生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第二,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内容、科技和资本结合的产物,文化产品生产商利用各种数字化的软件和硬件以及数字化终端,向消费者提供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各种内容产品。第三,从载体形态而言,新兴文化业态主要指向宽带互联网络新媒体和移动新媒体两大类。采用新技术实现内容和传播价值模式的调整或创新,满足受众的各种新需求。

对照以上三点,社会艺术教育能否形成新兴文化业态?社会艺术教育确实脱胎于传统文化产业,但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结合并不紧密。没有形成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各种内容产品。也没有实现内容和传播价值模式的调整或创新,也就无法满足受众的各种新需求。

实际上,并不是说社会艺术教育不具备成为新兴文化业态的条件。从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三个方面进行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在生产环节,社会艺术教育仍然主要依靠身体力行、口传心授的传统模式,但在流通和消费环节,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新技术完全可以渗透其中,进而满足受众对艺术教育的个性化、差异化、便捷化、优质化需求。其次、社会艺术教育资源整合“难”

如果把社会艺术教育视为一个大的体系,它的分散的资源主要分为一下几个部分:一是来自艺术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培训内容,这是最大的资源,据统计,当前全国的艺术培训机构超过十万家,其中不乏有口碑较好、规模较大的机构,这些培训机构长期提供优质的艺术课程。二是来自政府公益机构提供的艺术展览展示,这种展览大多在政府开办的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举办,免费提供。三是由艺术团体提供的半公益性半盈利性的演出,这种演出因为大多是一次性演出,往往票价较高,普通人望而却步。四是电影院、电视台传播的内容。五是艺术节庆,几乎所有中等以上城市都会定期举办一些特色艺术节,如北京的宋庄国际艺术节、通州的草莓音乐节、南锣鼓巷的戏剧节、北京国际电影节等等。这些资源共同构成一个循环发展的社会艺术教育体系。所有这些资源处于离散状态,第一,资源的占有者不同,艺术培训机构大多属于私营企业,他们通过自由招聘老师、自由收揽学生、自由开辟空间,开展自由度较强的艺术教育。而由政府举办的艺术展览展示艺术公益培训则处于无系统、无规划、甚至不定时的状态,中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僵化体制使这些资源大多只能满足形式上的需要,而没有实质性内涵,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国家图书馆、国家大剧院、国家美术馆、国家博物馆,这些机构举办的艺术活动,从来都是半封闭的,你甚至在网上无法搜索其预告信息和活动详细内容,一些繁琐的手续和严苛的审查也令人望而却步。第二,资源的内容缺乏甄别。社会艺术教育机构众多,但究竟哪些机构是靠谱的?可信度有多高?教育质量如何?没有一家公正的机构予以鉴别,大多数人只能依靠简单的咨询、或者一次观摩课来做出选择,这首先就是不科学的。第三,资源的进一步开发缺乏计划。再次、社会艺术教育规范和监管“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公平竞争,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这些政策都为社会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发展空间。社会艺术教育成为新兴文化业态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法律加以引导和规范毋庸讳言,社会艺术教育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其发展势头日益强劲,正在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社会艺术教育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成为我国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就现实来看,社会艺术教育发展迅速,但一直处在一种自在的状态,存在缺乏资质、教学无序、师资缺乏、恶性竞争、收费价格混乱等诸多问题。正像有人描述的,“社会艺术教育如今已经成为人人都想分一块的诱人“唐僧肉”。因此,在完全社会化的艺术教育中,家长的权益、孩子的健康成长总让人感觉无处可依。”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和有关部门尚未将其作为一个新的业态来建设和规范。目前该领域仅仅只有2007年文化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工作的原则意见》。社会艺术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国家及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以引导和规范,使之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1.明确管理主体,形成分类管理、依法经营的业态秩序。明确而言,社会艺术教育存在着多头管理和管理缺位的双重困惑。一方面,是多头管理,如国家财政保障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由教育、文化、共青团、妇联和科协等部门管理;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向教育部门或劳动部门申请办学许可证,并向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文化部门或文化企业举办的社会艺术教育,则归口由宣传、文化部门管理;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经营性的民办培训机构的,则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管理。另一方面,大力开展艺术培训和辅导的单位和从业者,则是没有任何审批和准入情况下进行的。多头管理和管理缺位并存,造成社会艺术教育领域乱象丛生。

为此,国家及有关部门应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建立社会艺术教育的资质认证和审批制度,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社会艺术教育的审批力度,对其办学资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管理水平等要严格把关,实行行业准入制度,并对社会艺术教育的从业主体进行合理分类,在坚持基本的资质要求和行业准入同时,根据类别进行归口,做到分类管理、依法经营。

2.建立社会艺术教育师资的执业许可制度。目前,社会艺术教育的从业者多数是一种兼职,或第二职业,包括艺术院校的在校学生、艺术团体的在职职工、学校的艺术教师、公益性校外教育机构的在职人员。师资缺乏专业化或职业化,分身无术反过来也影响到社会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上海市2006制定了《社会艺术教育(音乐)专业技术水平认证暂行办法》,由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文化人才认证中心采取笔试、专业能力测试等方式对社会艺术教育(音乐)专业技术水平进行考试认证。考试合格的人员颁发由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一印制,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文化人才认证中心和上海音乐学院共同用印的《上海市专业技术水平认证证书》,获得从事社会艺术教育(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员的从业资格。这是国内外首个针对社会艺术教育师资的专业水平进行认证的项目,值得推广。

未来图景:“通过艺术挑战转变教育”

在整个社会对艺术教育价值重新认知并重新调整其功能定位的前提下,社会艺术教育必将迎来美好的图景。未来的社会艺术教育将覆盖艺术教育的全部内涵,将真正成为教育改革的杠杆,甚至成为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正如美国艺术教育协会在上世纪末提出的口号“通过艺术挑战转变教育”(The Transforming Education Through the Arts Challeng,简称TETA),使国家和地方的综合艺术教育相联系以促进美国整体教育改革,期望通过艺术教育的改革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艺术教育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美国的艺术教育相继经历了以“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化大生产”为特点的早期艺术教育时期,以“从经验中得到的知识”为特点的进步主义艺术教育时期,以“把艺术教育视为与人文学科一样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交叉学科”为特点的多学科艺术教育时期,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特点的多元智能艺术教育时期,最终发展成为以“通过艺术挑战转变教育”为特点的社会艺术教育时期。如今,社会艺术教育在美国已经成为和学校艺术教育相并列重要公共服务领域,由博物馆、美术馆、画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社会机构组织承担和实施。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美国艺术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艺术教育积极合作互动,努力到校外寻求解决艺术教育问题的途径。美国政府和民间舍得投入巨资,建造各种各样的艺术中心、博物馆和纪念馆、美术馆,为艺术教育提供了较好的社会条件和艺术氛围。

社会艺术教育的蓬勃开展以及和城市管理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使人们重新思考当前的艺术学学科建设。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院长托尼琼斯认为艺术学科的界限正在模糊,艺术创作的界限也变得模糊,艺术教育应更强调一种博采众长的“杂家化”学习模式,让学生进行“复合型”学习,而培养的空间也应更为广阔。但这并非完全否定专门化、核心化的教育理念,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索和研究艺术教育的切时之举。

美国的社会艺术教育模式影响了很多国家和地区,我国香港地区早在本世纪初就提出将社会艺术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遍布全区的社会艺术教育机构,为市民提供多方面、立体化的艺术教育服务。香港的社会艺术教育机构主要分三类:首先是政府机构,如香港艺术发展局、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视觉艺术中心;其次为非营利慈善机构,像香港艺术发展公益基金、香港当代文化中心、香港艺术中心、香港美感教育机构、香港青年艺术协会、小区文化发展中心、艺术之家、沙龙影友协会、香港古筝演奏家协会、香港口琴协会等。再者还有很多私营机构,如香港手工艺艺术学院、香港艺术综合创作中心有限公司等。这类私营机构在很大程度上都秉承要积极发展艺术教育的社会性,为受教育者从不同层面上提供适合不同人群的学习平台,成为构建社会健全良好的终身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为香港发展长远的社会艺术教育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架构。相比之下,当前我国尽管认识到社会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也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很大成绩。但受困于人口基数太大、城乡结构多元化等现实因素,在建立艺术教育终身制的形式和构建完善的艺术终身教育体系方面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教育对象覆盖不够广泛,只注重教育活动的形式,忽视长远的对人格的整体培养和文化价值的渗透,缺乏对社会艺术教育体系长期的规划等。从整体上来看,民众很大程度上接受不到便利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地域性差异很大,资源大多聚集在一线、二线城市。缺乏宏观的国家层面的艺术教育规划。

但另一方面,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社会艺术教育资源。据刚刚成立的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社会艺术教育机构工作委员会统计显示,全国有超过十万家艺术培训机构,其中不乏一些体量巨大、发展历史长、经验丰富的组织。不少艺术机构都有意愿参与到整个社会的艺术教育中来。针对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状况及该领域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社会艺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任何一种教育都无法用功利的标准去进行核算。艺术教育更加如此,没有政府的规划和引导,社会艺术教育将无可避免的滑向趋利避害的企业模式,质量下降在所难免。政府要鼓励多元化、多渠道、多途径,灵活多样的学历互通机制,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发展格局,稳固地建立起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教育体制。政府须围绕这一目标,积极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新路子,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政府必须鼓励和倡导无偿的、低偿教育服务和非营利教育,建立相应的财政性资金拨配制度;否则社会艺术教育将难以为继,效果甚微。其次、社会艺术教育应避免区域聚集,应建立数量和质量的宏观调节机制艺术教育对提高全民的审美素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全民的文明程度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大力发展和建立新型适应时代需求的社区教育的同时,借鉴美国或者香港的社会教育机构的模式与教育形式,多维度、多样化发展社会艺术教育。我国很多社区教育的发展已远远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建立新型的社区教育模式,具体表现在社区教育必须是大众化的、普及化的教育,也可以是休闲文化或职业技能的教育。要改变政府机构独揽天下的局面,使社区教育做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真正体现社区教育的价值,体现社区教育的受众在起点、基础、要求、能力、职业、爱好、时间等诸多方面的特殊性。使社区教育能及时、准确、真实地反映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本土化”教育。在大力发展新型社区艺术教育的同时,借鉴香港的社会艺术教育的模式。香港艺术发展局以平行教育形容社会教育,指出了两者平衡、相辅相成的角色。香港社会艺术教育的机构构成方面可以分为政府机构、非营利慈善机构、私营机构等。香港各大机构与学院对所从事的艺术类别进行了分类来更好地突出各机构的发展方向,以多方面、立体化、多维度的形式来保障社会艺术教育的开展。我国很多城市可以借鉴成功的社区教育模式和多样化机构的建立模式,鼓励多样化的开展形式,不再单是政府组织活动,充分调动民间和社会的力量,开展全方位的社会艺术教育。再次、充分扩大社会艺术教育的受众,充分发挥终身教育的作用。如果承认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那么艺术教育就必须保持其公平公正的本质属性。我们不能因为在教育前面加上社会就擅自改变其内涵。让艺术教育只属于哪些有钱的、非富即贵的家庭,公民的艺术素养不应该有城乡差别。任何一个人都有学习艺术修养的需求,通过各种政府及民间机构等建立的渠道能很快、很直接地参与到不同的机构以及组织中,使这些机构和组织也能很好地运作以及进行全民范围的推广,从组织形式和开设机构等方面充分考虑参与者的意愿与具体参与的条件情况,使有兴趣的人士便利、直接地投入学习。总之,社会艺术教育应成为艺术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可以成为艺术设计的促进力量。从发展我国社会艺术教育来看,很多地区比较重视社区组织的艺术教育和艺术文化的传播。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是开展社会艺术教育工作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借鉴完善的社区教育体制,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的管理,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增强其吸引力,提升扩大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树立全新思维,整合教育资源,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体系。建立多方位的、立体化的多类型机构的模式,使受众扩大到最大范围,使艺术教育普及化,来推动其健康发展。要建立一个成熟而又完整的持续教育体系,仍要走一段很长的路才能完成。但是持续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终身学习社会的建立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艺术教育是一种文化潮流,更是一种文化责任。有多少牙牙学语的婴孩和耄耋老人对艺术的尊重,这是一个民族是否有真正发展潜力的标志之一。而能否在有着13亿人口的文化大国中形成这种一种欣赏美、接受美、创造美的精神氛围,社会艺术教育,任重而道远。


阅读49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