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2016-12-03
来源: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在塑造青少年的人格品质,具体地说就是培养“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的“士”。塑造青少年的人格品质在内容上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以构筑青少年的精神家园;基本要求是着眼于青少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青少年一生的发展及后代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在方法上是借鉴中国传统蒙学以人格品质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兼顾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生活常识﹑文史哲知识﹑健体防身﹑卫生习惯和学习能力的一体性,统筹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体系。

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现在有些人把学习琴棋书画唱歌跳舞做为素质教育,有的家长,让孩子学外语,学电脑当做素质教育;有的学校﹑老师把少留作业,作为素质教育。有些人把单纯帮助青少年增强生活技能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工具性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提起素质教育,就是以为孩子学点画画﹑书法﹑弹琴培养一技之长,认为拥有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于社会。笔者认为这些只能算是素质教育的枝梢末节和误解,是提高素质。

素质教育应该是作为一种理想、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的人格教育。俗话说“知书达理﹑启迪智慧,学会做人。先做人﹑后做事,在做人上下功夫”;用古人的话说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道,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用现代的话说是使青少年身心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所学的知识得以最大程度的内化,人格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我国江淮一带有一种树叫银杏树,老百姓叫它爷孙树。这种树生长非常缓慢几十年才能结果,爷爷种树,孙子才能受益。这一点有点像我们所说的青少年素质教育,也是五年﹑十年﹑二十年才能看出明显的作用效果。青少年时期的素质教育其影响将随着他或她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长而逐渐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不论他或她在青少年时期受的素质教育是好是不好,都会加倍地反映在人生道路上。可以说人的成功与失败,人生道路的顺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她)从小所受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要给青少年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品质,一个心灵寄托的精神家园,这种认识应更接近于素质教育的本质和青少年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素质教育不容乐观

据《2006年度中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对高校的教育的低满意度群体为70.91%,对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的低满意度群体为75.43%。另据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的70%以上,其中80%以上是暴力犯罪。

目前全国学生体质健康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普遍不佳,中小学生耐力、爆发力、速度等指标已连续20年持续下降,肥胖人数在近10年里却上升速度很快。

许多大学毕业生自理能力差﹑实践动手能力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自我认识能力差,特别是对美与丑﹑是与非的辨别能力远远不够;在社会交往方面,过分强调自我,轻视别人,淡薄社会,个人功利思想严重;明显缺乏协调合作能力和抗挫折的心理准备;历史、哲学、中文基础和写作能力很差;总之一句话:适应社会的能力差,无法为自己的营造发展的舞台和环境。

﹙一﹚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缺失是历史的和“全球化”的问题

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缺失的原因很复杂。素质教育的缺失不是在现在而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早在1936年清华大学教务长潘光旦先生就在《国难与教育的忏悔》一书中写道:“近代所谓新教育有许多对不起青年与国家的地方。……这种对不起的地方可以用一句话总括起来说:教育没有能使受教的人做一个‘人’,做一个‘士’。”“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中国近现代教育是受西方功利教育思想的影响,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实用目的和功利目的。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今后的饭碗,放弃中国传统文化以人格品质为首的那种厚重﹑那种"天下为公"的高端生命取向的教育思想,由来已久。没有为青少年教之以“洒扫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修身立志为学苦心之理”﹑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正和谐"的传统美德和智慧;没有为青少年教之以如何做人﹑如何求知﹑如何生活﹑如何审美﹑如何强身健体的为人处世之道;没有教给他们对美与丑,对与错、是与非的辨别能力。以分数﹑成绩和升学的应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几乎已成“共识”。文凭成了唯一的追求目标。

﹙二﹚学校素质教育缺失的后患不可忽视

有人说,现在是幼儿园学小学的课程,小学学中学的课程,中学学大学的课程,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却要学习红灯停,绿灯行,不要乱穿马路,靠右侧通行的交通规则,却要学不要随地吐痰,坐车给老人小孩让座;却要学习公共场合讲文明礼貌,学习为人处事的礼仪。上小学学写字,大学毕业却不会写字,只会打字了。学中文的读不懂经典,学历史的数不出朝代。中医专科毕业的不知何为岐黄,学音乐的说不清黄钟、大吕。

由于学校现在只重知识和技术传授,所以也基本不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教育尽力。更何况今日之教师本身和家长一样也是只重知识传授的现代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能孜孜以求于专业知识已属不易,持志养气之道,待人接物之方,自己都不甚了解,也不是不想教,是不懂也不会。教师与学生除教室中讲课时间之外,几乎不讨论人生﹑理想﹑价值观,相互讨论的只是分数﹑成绩。

﹙三﹚家庭素质教育缺失对子女教育的后患不可忽视

每一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其愿望和作法却南辕北辙,现在我们有很多家庭是把孩子当成"宠物"来养。他们自幼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校更是被百般呵护,有媒体报道,竟有坐飞机给上学的孩子送饭,理由竟是孩子嫌食堂做的饭不好吃,想吃妈妈做的饭。被人戏称,打"飞的"。这种教育方法别说成龙成凤,就是成虫都难。《论语》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若是孔子在世,我们问教,孔子可能这样回答我们:"子曰:今之养者,是谓之能养。至于宠物者,皆能有养,不教,何以别乎"。其实,今天的家长,他们在青少年时代也没有受到很好的为人处世方式、思想道德风范、工作责任态度、理想价值追求与社会责任感的人格素质教育。在他们成为家长后能够教育孩子"知书达理﹑启迪智慧",洒扫进退应对之道,人格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吗?这不是难为他们吗?不是不想教,是不会教.

教育是应该使每一个“受教的人做一个‘人’,做一个‘士’”,还是培养把饭碗作为唯一的目标的人,这难道不应引起家长,学校,老师及一切关心祖国未来,关心孩子未来的人深思吗?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给青少年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位置吗?只要有明天,就有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必要,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三、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人格为先

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的一生。青少年人格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一种好的人格品质的塑造,需要长期的塑造性教育,一种不良的人格品质的改造,需要更长期的改造性教育。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进行塑造性的素质教育,比较容易,而改造性的补救性的教育是很难的。以人为本就是让青少年在今后一生的人生道路上,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潜能,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就是要给青少年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心灵有所安顿的精神家园。成为一个“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的 “士”。

﹙一﹚素质教育以人为本,首先是人格品质塑造

爱因斯坦认为:“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其具体就是使青少年成为一个“士”;一个本质意义上的“完整”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人;一个德育基础上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一个能够承担为中国的和平掘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人;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素质教育集中体现和必然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立足点是要真正满足每一个青少年的内在的发展需求,首先让青少年学会做人,做一个上对得起国家﹑中对得起周围的人和自己的一生﹑下对得起子孙后代的人,一个问心无愧的“士”;从而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能够积极地去迎接社会的挑战,并能真正适应未来杜会的挑战。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根本任务。

(二)人格品质塑造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第一,人格品质塑造首先是道德教育

中国的传统德育是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为入口,扩展到走入社会是尊敬上级﹑忠于职守,与朋友同事交往言而有信,再扩而大之到忠于国家民族,此乃爱国主义之源,不可谓不重不大。有爱心能爱人之人,必能爱家乡、爱祖国,"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是有其道德依据的。

如果每个人在家对父母讲孝敬,对兄弟讲友爱。扩展在社会上干工作讲忠于职守,忠于国家,对朋友﹑同事相处讲情义,讲诚信,全社会人人都能真心去做,诚心诚意做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就是一个和谐社会吗?谁能说建设和谐社会不是最大的政治。

目前,有不少专家已经提出:今后世界第一位挑战的不是技术革命,经济发展,而是人的道德问题。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去世后,爱因斯坦在评价她时说:“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的进步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更伟大。”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则学文。”中国人的教育智慧就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厚德才能载物。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智慧和深刻历史教训的教育思想。看过《戈壁母亲》这部电视剧的人都对其中的月季大姐印象非常深刻吧,她虽然只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任何钱财的农村妇女,但是她的做人却显示出她人格品质的伟大,显示出她精神家园的富足,显示出她对自己心灵安顿的那种问心无愧的大境界。做人做事靠的是能够问心无愧的大境界。

第二,人格品质塑造是培养好习惯的实践性教育

中国有句成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论好的或坏的习惯若从小养成将随着人的一生而长期的发挥作用。好的习惯成就人,坏的习惯将败坏人。孔子说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第三,人格品质塑造是“君子不器”的通才教育

“子曰:君子不器”。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2000多年前提出的教育理念。在孔子的那个春秋的时代,孔子教的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可以称之为区别于当时官学的私立大学,培养的是当时社会上的管理和教育人才。教授的内容为"诗书礼乐射御"六艺,包括道德思想﹑军事、政治﹑历史﹑文学和体育、美学、音乐等等。孔子的教育理念要求的人才是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中普遍的适用性,也就是概括为"君子不器"。如果把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从历史年代中抽象出来,用今天的话说:青少年素质教育应该是为青少年今后发展具备普遍的适用性的"知书达理﹑启迪智慧"的通才教育.

2004年11月召开的世界工程师大会,一直强调现代工程师要学人文,要提升工程师的人文素养。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布鲁斯爵士提出:高级工程师、高级技术人员要有广阔的知识基础,必须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进工程技术中。如果不懂得人文,必定会走向很危险的路。

所谓通才教育,其意义在于使青少年走入社会之前,不人为地设定其发展方向,而是以今后什么都能干,干什么都行的为目标,“无为才能无所不为”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哲学思想,只要基础大牢、打大,至于今后在此基础上是盖宫殿还是盖大厦,随需要而定。假如,通才教育的要求是宽,先盖三层,以后根据需要还可以再接层。因此通才教育的要求是宽,天文地理、历史自然、政治军事、经济、经济文化、社会人事、生活生产、身心生理、科学知识,无所不学,无所不涉猎。只有在宽泛的学习中,才能形成宽大视野的思维方式,才能构筑起高远的理想追求和人格品质,有了宽泛的人文素质.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根据社会的复杂多样性,对人才的需求的不确定性,以不变应万变的思路去教育青少年,以确保其走入社会的适应性。不可否认的是,以孔子为创始人的中国传统教育君子不器的教育思想,在后来的历史,被许多人所弃,单从科举之路走去,以至于现在我们把古代教育等同于科举、八股、实是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缺乏了解所致。但君子不器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仍然造就出无数的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为一身的人物。在中国古代的教育造就的是综合人才,集政治经济文学军事教育为一身的管理人才,上马带兵,下马管民,提笔作文,见景赋诗,闲来办教育。翻开中国历史比比皆是。近代的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也莫不是如此。他们是中国最后一批在儿童时期受到过中国传统教育的人。只要对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人物传记略加研究,就会对“君子不器”的内涵有所理解。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反复证明:具有高学历的人不一定都能成才,没有高学历的人只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也完全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成为某一方面的优秀人才。

通才教育是强调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要求学生在学习各自专业知识之外接受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教育,并以此培养他们的人格修养,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提升他们的格调趣味。懂得厚德载物,懂得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懂得爱祖国﹑自强不息﹑宽容大度﹑认真敬业﹑助人为乐﹑知行合一是做人的精髓,一个完整人格品质的人才有可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君子不器”是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综合性﹑普遍适用性和文理交融性的一种诠释.

﹙三﹚人格品质塑造必须从小抓起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现在大学开设语文课,开设通识教育课,开设道德礼仪课等等。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什么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之类的理论专著,但我们的先人们却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童蒙初开,染之白则白,染之黑则黑”的教育规律,懂得人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智力启迪﹑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塑造才能真正取得实效的道理,宋代大学问家朱熹对蒙学的道德教育特别重视,“养其良知良能,当以先入之言为主……只如俗说,便晓此道理,久久成熟,德性若自然矣。”传承几千年的中国古代蒙学就是中国古人根据这种教育规律的实践例证。

四、国以学存,学以国昌 传统文化,继往开来

﹙一﹚弘扬传统文化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2004年云南省教育厅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读经教材《中国传统文化导读》(十一册)由云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其后<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实验用书、全国“儿童读经评比活动”统一读本《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家教育部下属机构首次正式出版儿童学经教材。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构成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兼该校国学院院长纪宝成在接受《联合早报》记者采访时,回忆他和中国某大企业一名高管的对话,转述说:中国具规模的企业家在与外国同行交流时,最大的问题不是缺乏科学技术,而是缺乏文化。他说:“我们的企业家走出去以后给人的印象就是只知道赚钱,没什么理念。讲外国名人你不懂;讲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你还不懂。凭什么让你参加什么国际游戏规则制定啊?”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维系和调节作用。

 六﹑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蒙学今用必经之路

﹙一﹚中国传统蒙学的教育理念

中国古代蒙学的教育切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少年儿童模仿性极强,心理暗示接受能力和可塑性很强的4岁开始到15岁期间,主要是通过声音的模仿、跟读、默读、朗读和诵读把所需学的历史地理,道德礼仪,生活知识,经典著作统统记到脑子里,并借助字形记忆得到强化;儿童在5-15岁,记忆力特别强,但理解能力很弱,从十四五岁开始,理解力不断增强。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不断逐渐减弱,反之理解能力不断逐渐增强,小孩记儿歌,一会儿就背下来,而且多年不忘。老年人转身忘事,但小时候,年轻时候的事他却总能记着。这是每个人都有体会的常识。。中国传统蒙学教育通过背诵和练字潜移默化地将历史地理,道德礼仪,生活知识和识字阅读能力结合在一起来学习母语,使青少年在读诵的过程中语言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从根基上自然生长获得语感语境。于此同时,将历史地理,道德礼仪,生活知识等教育潜移默化融入其中.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常有人问我,怎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的告诉人家,这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的效果"。牟宗三先生说:少儿读经是中华文化的储蓄银行。中华文化最好的货币就是经典,在年幼时将最好的货币存在他们心中,他们长大后一定会知道怎么用。

﹙二﹚中国传统蒙学是以德育为基础的通才教育

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是以立志做人为首要目标,以生活常识地理历史道德伦理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强调榜样示范作用,注重良好习惯养成,讲求知行合一的实践性﹑综合性教育。简要地说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有四大特征:

第一,注重思想品德人格教育

所有的蒙学教材都有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如《三字经》中的励学"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朱子治家格言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三字经》中"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尔幼学,当效之。勤有功,戏无益。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些思想品质和励志与生活的教育通俗易懂,处处体现。儿童在背诵的同时,记忆到心中。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每一个字中。形成春风润雨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第二,注重接人待物,为人处事的生活习惯和人生哲理教育

如《弟子规》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千字文》中"罔谈彼短,靡恃已长。知过必改,得能莫忘。信使可覆,器欲难量"。还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道谁无烦恼,风来浪也白头。"大量的名言警句,通俗易懂.

第三,注重知识的丰富性,综合性教育

第四,注重巧妙精准地运用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

蒙学练就"童子功",终生受用.

﹙三﹚素质教育把传统蒙学作为重要内容已成为共识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许多省市的中小学校都开展了读经活动,有的县市学校将蒙学的内容纳入到青少年素质教育之中,如云南省团省委少工委组织的青少年诵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活动;山东省华西县将国学启蒙教育从体制外引入到教育体制内,变成教育系统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行为;山东桓台县教体局启动实施了国学经典诵读工程;福州多所小学利用早读时间组织诵读古代诗词等传统文化经典,包括蒙学教材、三字经等;重庆市江北区启动的"国学江北"工程,在全区中小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沈阳市皇姑区将国学列入区本教材。国防科大附小成为湖南省第一所授牌的国学经典实验小学;在北京市密云以舒乙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人士创办的圣陶学校,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上海的"孟母堂"﹑武汉﹑深圳等地众多的社会力量办的各具特色的现代私塾及读经班国学班遍布全国各地。

七﹑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传统蒙学现实作用

八﹑工欲善事必利其器 素质教育体系构想

现在全国开展蒙学教育的学校很多,但所用的教材不一致;教学方法不统一,教学顺序不一样,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和系统。处于百家齐放的状态.

九﹑结束语

2006年10月1日,于丹开讲《论语心得》,有资料显示,于丹的《论语心得》出版量为1200万册,创建国以来个人出版数量的记录,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门栏目,收视率一直在高位水平,说明什么? 2008年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雪灾、汶川大地震显示的中国人的民心和凝聚力;奥运会上开幕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三千弟子齐诵论语,数千子弟齐演太极,印刷术、指南针、水墨画到火药烟花展现给全世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展现的是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展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展现的是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豪和骄傲;展现的全世界所有华人传承、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这近几十年来的每年祭祀黄帝、炎帝、孔子、孟子已成为地方专门节日以及全球华人的祭祖寻根,到今年国庆节中央领导集体及各省市党政军领导祭奠先烈的活动;从今年开始,我国将着手建立考查听、说、读、写等能力的"汉语应用能力综合测试评价体系",包括口语交际、汉字书写、阅读理解、书写等。一场以唐诗、《弟子规》等为内容,汉字书写规范的比赛将在全国中小学范围内开展。预示着中国在新的形势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我们国家以德治国战略方针的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的丰富的人生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家园,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塑造青少年人格品质重要内容,也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目的﹑宗旨和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作者:王纲: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培训中心主任(研究员)、清华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全国营销物流职业经理人特训培训师、全国职业经理人特训讲师、黑龙江省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运营)、市场营销、物流(规划)管理实战训练。王纲主任善于抓住企业发展前沿问题,组织实施项目运作。是全省率先开发企业经营管理体验式教学的中青年专家。能把企业经营管理具体化为可参与体验的经营管理情景模拟中,在游戏般的趣味中增长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


阅读39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