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钢琴演奏思考

2016-09-28
来源:

中国钢琴普及开展三十多年,受众人数达千万甚至几千万,至今国内还没有产生符合数量比例和真正意义的职业演奏群体。这对于蓬勃发展的钢琴行业是不得不面对的尴尬现实和挑战。目前来说,中国钢琴行业的繁荣是钢琴教育的繁荣,而非钢琴演奏的繁荣,更非职业钢琴演奏的繁荣。

职业演奏大致指把演奏作为常态的事业和工作,并能够通过具有专业水准的演奏获取所应得的社会与行业认可,以及合理的经济收入。从专业角度来说,职业演奏对于钢琴演奏和教学的规范化将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从社会角度来说,职业演奏将提升大众的音乐欣赏水平和趣味;从市场角度来说,职业演奏体现的是成熟的钢琴演奏行业和社会职业环境。职业演奏既是艺术概念,也是商业概念。

西方音乐史上钢琴创作的黄金时代在十九世纪,而钢琴演奏的黄金时代则在二十世纪。中国自近代以来全面落后于世界,基本完全错过钢琴的发展与兴盛时期。当钢琴乃至西方古典音乐行业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渐萎缩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对内促使国家发生重大变革,对外向发达的西方文明迸发潮水般的向往和崇拜。钢琴在中国的迅速兴起与普及几乎同步于改革开放进程,与西方钢琴行业从繁荣逐渐走向衰落形成鲜明反差,成为颇具中国特色的时代产物和社会现象。中国在学习和吸收西方文明过程中,意外振兴了西方钢琴行业。

第一部分:职业演奏的缺失

近些年一切现象都在展现中国钢琴行业的蓬勃发展:世界第一的钢琴生产和销售量、业余和专业学生人数、以及教师和相关从业人员数量;世界最大规模的业余考级群体;层出不穷的比赛音乐节和大师班,等等。仔细想来,蓬勃发展的钢琴行业背后所支撑的主体是教育和学生。中国钢琴普及开展三十多年,受众人数达千万甚至几千万,至今国内还没有产生符合数量比例和真正意义的职业演奏群体。这对于蓬勃发展的钢琴行业是不得不面对的尴尬现实和挑战。目前来说,中国钢琴行业的繁荣是钢琴教育的繁荣,而非钢琴演奏的繁荣,更非职业钢琴演奏的繁荣。

职业演奏大致指把演奏作为常态的事业和工作,并能够通过具有专业水准的演奏获取所应得的社会与行业认可,以及合理的经济收入。从专业角度来说,职业演奏对于钢琴演奏和教学的规范化将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从社会角度来说,职业演奏将提升大众的音乐欣赏水平和趣味;从市场角度来说,职业演奏体现的是成熟的钢琴演奏行业和社会职业环境。职业演奏既是艺术概念,也是商业概念。

不可否认,一些中国钢琴家的职业演奏生涯在国际上已经颇有建树。他们中大多数的类似经历都是青少年时期到海外留学,并长期在国外成长和发展。他们虽然定期回国举办音乐会,但演奏事业的重心主要在西方国家。总而言之,他们所接受的专业音乐教育、职业素养培养、以及所受益的职业环境大都来自国外。因此这部分钢琴家实际不包括在国内职业演奏群体中。国内即便有一些职业化演奏的存在,也未形成行业群体和集体现象。

中国职业钢琴演奏群体和职业环境的缺失与教育社会和市场都有关系:

一,教育。中国钢琴教育主要分为社会业余教育和音乐院校专业教育两个板块。由于社会上钢琴热潮的持续发酵,业余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群体形成庞大供求关系,已经成为具有商业色彩的产业。一些从事业余教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参差不齐,导致启蒙教育缺少规范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仅没有得到充分拓展,还因为单一重复的练习曲目和教学方法而被抑制。业余考级也成为应试教育的又一缩影。国内音乐院校学生在学习上严重依赖老师,缺乏对音乐的个性理解以及自我发展能力,问题根源在于早期教育方式的不完善。事实证明绝大部分有成就的钢琴家都曾接受严格规范而具有启发性的早期启蒙教育。

相比业余普及教育,专业教育承担着培养职业钢琴家的主要责任。一直以来音乐院校对于教学内容和目标不甚明确,缺少为学生未来职业阶段进行针对性的授课和规划。近年来由于大量社会生源和诸多原因,一些高校大量招生。教师与学生数量比例失调致使教学质量下滑,难以实施理想中的精英教育。

二,社会。人们从最初业余学琴与考级,到专业学琴与比赛,再到工作阶段职称或成果评选,更多是获得音乐之外的现实层面肯定与奖励。职业钢琴演奏不仅是工作,更是事业。职业钢琴家不仅应该具有职业水准,还要有职业精神:从职业钢琴家身上能看到对音乐纯粹的喜爱,超常的付出,以及来自艺术追求过程本身的非功利性价值感。

三,市场。国内在娱乐化主导的市场中,艺术被商业化和边缘化。娱乐迎合大众,而艺术更多是引导大众。对于将文化艺术与产业结合或者艺术跨界的尝试要格外谨慎,避免艺术被娱乐化。社会中具有艺术鉴赏力并有艺术欣赏和消费习惯的大众还是少数。未来职业钢琴演奏群体的形成,也相应需要更加成熟的市场环境和听众群体。

第二部分:职业教育

职业钢琴演奏群体大致分为两类:职业演奏家和职业演奏者:职业演奏家指具有突出专业演奏水准,演奏成为职业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演奏获取经济收入的音乐家;职业演奏者则指具有专业水准并把演奏作为职业组成部分的演奏人员。两个群体在艺术造诣、演奏频率和经济收入上会有一定差别。职业演奏家代表的是行业高度,职业演奏者则代表行业规范。这两个演奏群体的职业特点和社会功能是相同的。

音乐院校培养表演方向学生,其核心目标就是表演(演奏)。专业钢琴教育的主要培养方向就是职业演奏家和职业演奏者两个群体。专业钢琴教育的最高培养目标是职业演奏家,但培养的学生主体是职业演奏者。音乐教育不仅是知识型传授,还是对感性、理性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全面启发,对学生的天赋和综合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因此,学校主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专业水准的职业演奏者,而非需要超常才能与勤奋的职业演奏家。音乐院校的招收对象是已经具备一定演奏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生。学校期间的课堂教学考试和艺术实践都是主要围绕表演来进行,其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演奏能力,使他们胜任将来的职业演奏生涯。

如果学校仅仅培养表演专业学生为教师,教师继续培养下一代教师,则形成始终不与舞台接触的奇怪循环。从事一定的职业演奏与承担教学工作并不矛盾。目前国内尚不具备产生全职钢琴演奏家(演奏成为其唯一职业和主要收入来源)的环境,但是进行一部分职业化演奏的条件还是可以被争取和创造的。

钢琴教育是钢琴演奏的自然延伸,而不是自我终结。职业演奏家兼任教师,或者教师身兼职业演奏家,在国外很普遍,只是演奏和教学所占事业比重不同而已。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理念主要来自舞台演奏,保持适度频率的舞台演奏自然有益于教学。由于音乐表演专业涉及肌肉技术思维情感和心理层面的特殊性,舞台演奏的体会与经验并非完全能够被看谱读书听录音或理论分析所替代。

第三部分:职业素养

培养职业演奏群体(职业演奏家和职业演奏者)大致需要两方面条件:职业素养(内因)和职业环境(外因)。职业素养的形成来自学校受教育阶段所接受的系统化音乐训练,以及在校和毕业后的自我学习和发展,以适应和胜任职业生涯:

一,规范和完整的技术训练。技术泛指身体各部位的运动方式和状态,比如手指触键的位置,下键和离键的力度和速度,手指各关节手腕肘部肩部等之间的协调作用和承重状态,等等。入门和早期钢琴学习阶段的规范化教学非常重要。由于肌肉的技术动作和状态在长期练习中形成强大记忆,调整甚至打破已形成的不规范技术动作和状态是较为困难的。此外,技术还包括内心听觉对声音、和声和音色的感知和想象,层次化踏板,旋律与线条感,节奏与律动感等。对技术各环节的充分掌握,是职业水准的必要前提。

二,各音乐时期和重要作曲家风格的整体学习和梳理。对主要代表性音乐风格流派、作曲家和作品进行精读与泛读的结合。对作品或风格的不喜欢往往缘于不理解,而理解要首先从了解做起。每个人有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风格和作曲家,但在学校阶段需要“通读”钢琴文献,在“不喜欢“的风格与作品中体会从了解到理解再到喜欢的过程。学校期间掌握的知识结构和演奏曲目是未来职业演奏和教学生涯的原始积累和基础。

三,演奏曲目量的积累。学校期间是积累曲目的重要时期,职业钢琴家的许多保留曲目都是在学生时代积累而成。充足的曲目量可以满足职业生涯的多种需求。比如说,通常重大国际比赛要求参赛选手已经拥有几场不同的独奏会曲目,用于获奖后几个乐季的演出需要;国外职业钢琴家在一个乐季当中大致需要准备两场独奏会曲目和三至五首协奏曲,并在下个乐季进行一定程度的曲目调整;热门钢琴家的音乐会曲目在每个乐季往往频繁更换和扩增。这要求钢琴家进行前期充足的曲目储备和对新曲目的快速掌握能力。

四,职业规划和职业推广。职业规划大致指在漫长职业生涯中,如何分阶段和重点对工作进行计划,并把自身能力和特点同社会与环境需要进行合理匹配,从而发挥自己最大化作用。职业推广包括与外界沟通,介绍自己从事的行业和工作价值,以及争取潜在职业机会。职业推广是职业规划的一部分,也是为职业规划顺利开展而做的必要公关,这在竞争化的现代社会尤为需要。在目前国内娱乐化主导的社会环境里,需要推广更多坚守原则和水准的艺术。艺术家在艺术追求过程中进行自我完善并引导大众艺术趣味。因此职业推广其实包含对艺术和艺术家本人的双重推广,而这两个层面又是紧密结合的。现代社会中任何行业都面临职业规划和推广,艺术也不例外。

五,社交与沟通。它包括与音乐会听众和社会大众的联系与沟通。为音乐会撰写个性化曲目介绍,现场交流和讲解音乐作品都是与听众沟通的有效方式。人们喜欢现场演唱会,除了流行音乐更加通俗易懂,还因为艺术家与现场听众的随性互动。大众不仅希望了解艺术家从事的工作,还有艺术家作为人的个体。网络已成为人与人之间,包括艺术家和大众之间的沟通平台。网络早已突破传统媒体的主导格局,为艺术家与外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沟通提供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六,音乐态度。态度应该是一种投入的状态,它超出了生存性和功利性需求,是职业精神的灵魂。根据程度不同,态度大致可以被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喜欢,从音乐中获得精神享受;第二种是热爱,在追求艺术的艰辛过程中感到不可替代的价值感,音乐成为精神世界的支点;第三种是信仰,音乐对于精神的作用如同空气或水对于生命,不是重要,而是必需。第三种状态可遇不可求,属于极个别人。大多数人归类于第一种和第二种状态,或者前两种之间。

第四部分:职业环境

除了职业素养,各种因素和环节构成的职业环境也是培养职业钢琴演奏体系的必要外部条件和土壤。职业演奏的真正发展时期是学生在毕业后的职业阶段。职业阶段需要依靠个人努力和环境支持来共同完成。目前社会和市场既没有提供足够的职业机会,毕业的年轻音乐家也缺乏争取和创造职业机会的能力。大多数人主动或被动选择稳定的教学工作,职业演奏生涯尚未开启即面临搁浅。

职业环境包括专业教育、演奏家、演出场所和活动、经纪公司、音乐评论、国家和社会支持机制、市场和听众等一系列环节。职业环境是完整的职业演奏培养机制和艺术生态环境。营造职业环境是漫长的综合工程,主要涵盖领域有:

一,国家艺术政策和基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艺术复兴。国家对文化艺术领域正在实施更多政策和资金性支持,比如已经设立的国家艺术基金,这符合国家文化艺术的战略性发展。今后国家层面对艺术支持的力度,广度和精确度还会不断增强。国家不仅要扶持有经济效益的文化艺术产业,也要支持具有高端艺术和学术价值的项目和人才,尤其是初出茅庐而缺少职业机会的年轻艺术家。此外,未来具有经济实力的独立艺术机构甚至个体赞助人也会陆续更多出现,成为支持艺术发展的推动力量。这些机构和个人对资助对象有着更为细化的要求,将更有效地推进专业性更强的对口支持。

二,表演场地和场所。1)大型表演场所,比如音乐厅和剧院。目前国内除一线城市有较完善音乐厅设施,不少二三线城市都陆续建造现代化音乐厅和剧场作为重要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现在需要的是对这些演出场所进行软件建设;2)中型表演场所,比如高校。高校校园音乐会是培养职业演奏群体和潜在古典音乐听众的重要基地,它也许会成为职业演奏体系发展初期的一块试验田。全国为数众多的音乐院校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综合类大学都有可供音乐会使用的场地。高校自身有条件和能力策划低票价兼高品质的音乐会系列。高校校园音乐会既面对学校,也面向社会。高校音乐会听众群体往往具有相对较高文化程度和精神追求,对音乐和艺术充满兴趣,因此更容易进行启蒙。此外,高校音乐会为缺乏职业机会的年轻艺术家在进入社会大型音乐厅表演之前,提供了培养性的艺术实践平台;3)小型表演场所和空间,比如城市里星罗分布的图书馆、画廊、咖啡馆、医院以及任何可以被利用的公共空间等。这些场所空间不大,操作成本低,运作便利,很适合举办音乐沙龙或艺术沙龙,成为职业生涯历练的实验性场所。

三,演出策划人。这里泛指上述所有大型、中型和小型表演场所和空间的演出负责人和策划人,他们相当于演出活动的出品人。演出策划人负责邀请艺术家和规划音乐季,甚至与艺术家一起制定音乐会曲目。演出策划人需要具有独特的艺术眼光和敏锐的市场嗅觉,懂得如何在一个乐季里面整合不同类型的艺术家和音乐会曲目,并能够实现合理的票房。任何空间或场地在演出策划人的运作下才会焕发艺术活力。演出策划人可以让演出场所注入强烈的个体艺术风格。

四,音乐会经纪人。经纪人在音乐家和市场之间,以及职业环境的各环节之间扮演重要的衔接和整合作用:向音乐厅、音乐节、交响乐团或机构等推荐他旗下艺术家进行演出和活动,并邀请媒体和乐评人对艺术家进行相关报道和评论。此外,经纪人还对艺术家的音乐会演出效果、演奏风格和曲目搭配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及对每个乐季音乐会频率和地域分布范围、演出场所和场合进行战略性选择和考虑,等等。所以说,经纪人不仅是艺术家市场的推广和推销者,也是艺术家的职业指导和规划者。国家和社会选拔人才通常耗时耗力,经纪公司和经纪人可以成为筛选人才机制的有效补充,并成为职业化演奏的重要推动力。古典音乐会经纪人体系目前在国内基本尚属空白,它的建立符合艺术市场运作规律,将是未来发展趋势。

五,音乐评论。音乐评论承担着树立专业标准、普及引导大众,以及推广音乐和音乐家,在人才流动性较强的音乐会市场起到一定筛选功能。乐评人需要具备扎实丰富的音乐史、音乐学甚至演奏技巧方面的综合专业知识和素养。国内音乐评论还处于发展初期,一方面不具备宽松和职业化的评论环境;另一方面评论分析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弱。西方有影响力的音乐评论和乐评人对于音乐家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作用。音乐评论和乐评人的权威性不仅来自高度的艺术鉴赏力和专业性,更来自长期积累的公信力。

六,听众。听众是欣赏和消费群体,是整个职业演奏体系的末端,是维系职业钢琴演奏行业生存的主导因素。目前古典音乐会听众主要来自音乐院校学生和业余学琴群体。未来古典音乐需要更加多样化和成熟的听众群体,这包括:一,喜欢音乐;二,对音乐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自我欣赏品位;三,具有不同年龄层次;四,愿意为音乐会和艺术消费。

七,比赛。通过比赛获奖而获得更多职业机会仍然是有效途径。无论人们如何批评音乐比赛的反艺术性,它毕竟迎合了现代社会的竞争性生态环境。年轻钢琴家在重大比赛获奖并通过由比赛组委会安排的系列音乐会开启职业生涯,所积累的舞台曝光率和业界评价,对于职业生涯的后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比赛获奖对职业演奏或教学生涯都具有立竿见影的实质性帮助。

八,科技与互联网。最近著名的茱莉亚四重奏组演奏的舒伯特《死神与少女》视频,被制作成苹果应用软件在网上出售。这既为从未踏进音乐厅的听众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古典音乐的机会,同时也为艺术家带来非传统型经济收入。此外,多媒体音乐会把视觉和听觉进行结合也是一种实验性尝试。科技一方面在扼杀艺术,一方面又在拯救艺术。当年的录音技术把音乐储存在胶片或者数码CD上,一方面功德无量地保留了无数伟大古典音乐作品和演奏,另一方面致使现场音乐会听众大量流失。音乐如果能够运用科技和互联网,实现艺术形式和内容以及音乐传播方式的创新,也许可以为古典音乐行业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这至少将是音乐与艺术在未来发展的一个尝试性方向。

中国从发展中国家迈向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正发生许多伟大的变革。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复兴正在变得久违的重要。中国钢琴也面临从量到质的“行业升级”,而升级的突破口就是钢琴演奏的职业化。

中国钢琴演奏的职业化进程何时真正开启?中国能否在未来十年产生一批职业演奏家和常态化的职业演奏者,并在更长的未来里蕴育一些真正意义上的演奏大师?中国钢琴从普及化到职业化的升级是时代趋势,并将成为中国从钢琴大国走向钢琴强国的标志。

本文出自公众号钢琴艺术杂志


阅读51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