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 " 正月十五”迎灯

玲雅小编
2021-02-18
来源:玲雅少儿艺中心官网

微信图片_20210218201950.jpg

       

   童年记忆 " 正月十五”迎灯  

        对出生在五十年代的人,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六、七十年代的我来说,童年真不能称为金色的,缺吃少穿,没有人关心你的学习,只要背上书包,走出家门,就知道你去上学了,至于你去没去学校,读没读书,没人过问。

        但我要说,我的童年依然很精彩,没有玩具,自已制玩具,弹弓、陀螺、风筝、沙包、鸡毛毽子等如影随形,从不离身。宽敞的大厅、大路小巷、小河旁就是我欢乐的战场,也能玩出精彩。如今的孩子听起来真的犹如童话,因为他们从不曾这样经历过-------

      在“月半”热闹于过年的乡下,正月十五迎灯已经成为千百年来永恒不变的传统,这也是“闹元宵”的真正内涵吧!八十年代为数己不多了。

       小时候在我的村里,正月十五有威望的前辈会组织一些娱乐活动,一般情况下要求每家至少一条板灯,比较有实力的家庭有多少男丁就会出几条板灯,活动形式主要以迎灯、社戏为主。在这些娱乐活动中,我最喜欢的是看迎灯。长长的百多条桥板灯,前拉、后定、中间没辙,或后推、前退、中间吃牛押,加上啦啦队的呼喊声,可开心啦!
       说起桥板灯,它是由各家各户凑集而成。每户人家备有一块长约120至150厘米、宽15厘米、厚约3厘米左右的木板,板的两端有俩个大圆孔接口,板面上有20个固定五个灯笼的扦孔,这样一块板加上灯龙,就叫桥板灯。桥板灯不像其它龙灯灵活方便,活动起来相互牵制很大,往往不由自主

       前面的龙头一个人扛,几个人护着,龙头上挂一个特制的灯笼,龙尾按在最后面。在活动中不断来回“拉灯、推灯”,一场活动下来,无论天气多冷,个个大汗淋漓。

   如今,很多流传乡间娱乐都消失了,我的家乡迎灯也少了。在我记忆中小时候的“正月十五”的情形,竟是别有一番滋味。

      迎灯是为了“送平安,送幸福”,把元宵闹得风风火火,热热闹闹,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安居乐业,幸福美满!

20201219ABUIABACGAAg97aa8gUo1rz7nwMw2AQ46gE.jpg

阅读10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