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管风琴的制造工艺
在西方音乐的历史上,管风琴是键盘乐器家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乐器。最早的管风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提起管风琴,人们总会联想到庄严神圣的教堂音乐。然而,直到公元9世纪,管风琴才被允许进入教堂担任人声伴奏。文艺复兴时期以后,管风琴作为宗教音乐乐器的地位日益显赫起来。
最古老的管风琴是出现在古埃及亚历山大城的“水力管风琴”,这种原始的管风琴声音嘹亮刺耳,为古代罗马人的戏剧表演和竞技活动伴奏助兴。在随后的一千年中,管风琴制作工艺发展缓慢,体积却逐渐庞大。这样的管风琴需要有将近百人的合作才能完成演奏,其声音震耳欲聋,无论对于演奏者还是听众,享受音乐的意义已经不存在了。
在中世纪,乐器制作师们逐渐改革研制了一些可在家庭中使用的小型管风琴,而大中型的固定式管风琴仍然广泛应用于教堂。由于那时的管风琴中设有众多的音管,音色饱满宏大,非常适合于营造基督教教堂所追求的庄严肃穆的气氛。从14世纪末起,管风琴上出现了两层手键盘,同时还加入了足键盘,增加管风琴的音域与复调表现力。
在具有辉煌艺术文化成就的巴洛克时期,管风琴在制造工艺上实现了重大突破。随着管风琴制作工艺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琴键、键盘以及音栓数目的增加使这种乐器能够演奏出更为复杂的旋律,通过组合键盘还可以表现更加丰富的音色。巴洛克时期的管风琴保持了早期管风琴辉煌嘹亮的音响特点,但声音却柔和了许多。它们不仅可以演奏声部众多的复调音乐,也很善于独奏单一声部的音色。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管风琴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管风琴音乐也真正成了宗教音乐的代表。在西方音乐的历史上,宗教音乐最繁荣的时期也正是管风琴的鼎盛时期。
欧洲工业革命以前,管风琴和时钟并列成为最复杂的机械装置,是人类智慧的象征。然而,制作管风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制作一架管风琴至少需要一年,有时甚至要花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耶胡迪·梅纽因/小提琴家] 乐器制作是一项引人入胜的工作。了解各种乐器的内部结构和各种乐器的起源,会使人兴趣盎然。过去,在演奏管风琴时,必须使用“人工肺”,要让几十个身强力壮的青年人,在一个充满空气的气囊上蹦跳,这样才能产生足够的气流使琴管振动。今天则是通过机械方法来为管风琴鼓风,使琴管振动。了解这种乐器以点带面的制作原理,我感到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管风琴上的一个点能够带动其他很多的点,并且引起整个乐器的运动,由此产生宽广的和声、丰富的音色和奇特的音响效果。
[让·保罗·迪尔冈施-技师] 我们通常是用铅锡合金来制作管风琴的琴管,而且要根据不同的音色来确定所用的金属的比例。琴管中的锡越多,音色就越响亮,铅越多,音色就越低沉。现在我们正在维修法国兰斯市圣·雷米大教堂的管风琴。这架管风琴共有3000根琴管,按照音色来分组,这些琴管又可以分成45组,每一组琴管有61根琴管,这样算起来,大概总共有3000根琴管。
[技师] 我们现在来看看管风琴的机械传动装置。首先通过键盘,手指敲击琴键时,琴键带动这些用橡木做成的连动杆,这是一根细长的橡木条,它连着一根形状像管子一样的连动杆,管子连着活塞。所以,按下琴键之后,活塞就会打开,把气流送到琴管的管嘴。这儿有两个形状相同的气囊,从这两个气囊产生的气流很快就会进入木管,我们把它叫做送风管,气流一直通到风箱。送风管把气流送进风箱之后,演奏者按下琴键的时候,一个小活塞就会打开,这时,空气就会通到管嘴,然后,气流就会进入琴管奏出音乐。就是这样。
18世纪中叶以后,教会势力衰退,音乐走向世俗化,主调音乐兴起。随着古钢琴的普及推广和近代钢琴的崛起,管风琴在音乐史上的风光不再,甚至连音乐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管风琴音乐作品也逐渐被人淡忘。19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重新发现和整理了巴赫的作品,巴赫的管风琴音乐再次得以上演。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管风琴的音色和音响进一步被发掘,可以模拟各种音色的乐器。20世纪20年代,在新古典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对管风琴的兴趣从模拟性转向了本源性,恢复了管风琴原有的声音,在巴洛克式的管风琴上继续演奏着大师的作品。
“钢琴艺术三百年”系列之二
古钢琴的诞生与发展,羽管键琴的制造工艺
古钢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由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独弦琴,中世纪的波斯地区出现了索尔特里琴和杜西玛琴,这两种乐器虽然在结构上很相似,却在演奏方式上完全不同。杜希玛琴在18世纪传入中国,成为扬琴。这两种乐器对于后世古钢琴和钢琴的制作都有直接影响。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兴盛的古钢琴家族乐器中,按照发音方式,就分有击弦和拨弦两大类。然而,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还是被作曲家们所钟爱的拨弦古钢琴,也称羽管键琴。
[耶胡迪·梅纽因] 羽管键琴的拨弦,是一种机械性的拨动,也就是通过手指敲击琴键,产生机械运动,发出声音。羽管键琴内部的拨动产生琴弦的振动。这种机械运动使羽管键琴产生美妙动听的音色。羽管键琴的种类很多,有大羽管键琴,还有双键盘羽管键琴,它可以自动地把一个八度合并到另一个八度。因为有两排琴弦,弹奏一个八度带动另一个八度,这样齐奏的时候,由于加了一个八度,声音的强度就更大。
羽管键琴的制作起源于15世纪末的意大利,后来传播到欧洲各国。意大利羽管键琴轻便高雅,属于真正的弦乐乐器,由于这种乐器相当轻巧,所以很容易损坏,要把它装到一个形状像翅膀的盒子里加以保护,随着时代的发展,琴盒的装饰越来越精美,甚至连支架和横档也都做得非常精致。
斯平纳琴是一种小型的单键盘羽管键琴,诞生于15世纪末,兴盛于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时代;而维吉那琴在16世纪和17世纪的英国皇室非常盛行。当时一些有名的演奏家既为维吉那琴作曲也为羽管键琴作曲。斯平纳琴和维吉那琴两种琴的键盘都不大,它们的琴盖以及共鸣箱的装饰都十分华丽,琴键用名贵的木材制成。
到了17世纪中叶,羽管键琴的制作出现了两大流派,北意大利派和比利时安特卫普的佛兰芒派。佛兰芒派注重结实和厚重,用椴木做的共鸣箱坚硬牢固,能够保证羽管键琴和声的稳定。佛兰芒派羽管键琴又分为几个不同的种类,最简单的一种是音域为四个八度的单键盘羽管键琴,另外还有一种移调双键盘羽管键琴。在乐器的外观上,佛兰芒派羽管键琴的雕刻和装饰别具一格,而且种类丰富,耐人寻味。
和击弦类古钢琴相比,羽管键琴的声音既洪亮又清晰。它既可作独奏乐器,又可作为合奏乐器。在巴洛克时代和古典时代的初期,羽管键琴更成了当时教堂、歌剧院和宫廷乐队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
17至18世纪虽说是羽管键琴的全盛时代,但是由于人们不能通过手指触键直接改变力量和音色,导致演奏者与乐器之间的关系比较间接,不能充分满足演奏者的主观表达欲望。在18世纪后半叶,古钢琴族乐器终于被新兴的钢琴所取代。
钢琴艺术三百年系列之三
钢琴的诞生,三百年内制造工艺与钢琴音乐的发展
1698年,意大利管风琴制作师巴尔托洛梅奥·克里斯托福里为佛罗伦萨的贵族菲迪南德·梅迪契制作了一架与羽管键琴的外形和结构相似的钢琴。1709年,克里斯托福里又制作了一架能同时演奏弱音和强音的钢琴,从此开始了钢琴艺术的历史纪元。在意大利语中,“钢琴”就是指能同时发出强音和弱音的羽管键琴。后来,克里斯托福里将闲暇时间完全投入在钢琴的革命性发明中,从1709年到1732年逝世为止,他一共做出了25架钢琴。
[耶胡迪·梅纽因]钢琴的前身是击弦古钢琴,而不是羽管键琴,羽管键琴是通过拨动琴弦而发音,而钢琴则是通过敲击琴弦来发音的。用钢琴可以演奏任何风格的乐曲,但不一定能达到真正完美的效果。作为一个小提琴演奏者,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因为琴弦发出的声音不像人的嗓音,人的嗓音可以保持一定的强度不变,而琴弦受到敲击之后,声音会由强变弱。所以钢琴的演奏不能完全达到人声演唱的效果,但是,如果演奏者技艺精湛,也可以演奏出接近人声的音色。当琴弦的声音开始下滑的时候,应当尽量减少间歇,保持声音的连贯和圆润,这样就能演奏出类似人声演唱的音色,要达到这样的音响效果,演奏者必须有超凡的技艺,否则,击弦后声音的强度就无法保持不变。钢琴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琴弦声音强度的稳定性能,而且影响到演奏的效果。钢琴也是一种和声乐器,因为钢琴具备所有的音阶,可以奏出各种和声,所以钢琴可以演奏各种乐曲。
为何钢琴是一个重要的自我表达的工具?著名作家乔治·肖伯纳说:“钢琴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乐器发明,它对音乐的重要性,犹如印刷之于诗歌”。16世纪键盘乐器中的王子曾是羽管键琴,但人们对于更具歌唱性的键盘乐器需求激增,人们需要一种可以提供更多音色的乐器。而羽管键琴不能像钢琴那样发出轻柔或响亮的声音,也无法产生回响。当社会逐渐变得世俗,到十八世纪人们希望键盘乐器能如歌唱般地触动人心,而不是仅能播送音乐。很快,顺应时代需求的钢琴产生了。如果说羽管键琴代表巴洛克时代,钢琴则成为古典和浪漫派音乐的象征。
早期的钢琴引起了许多乐器制作师的兴趣,他们对这种乐器进行了改进,但是这种钢琴最终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制作钢琴和羽管键琴应当是制锅的工匠干的活”。钢琴的内部构造太硬,不便于练习,如果触键太轻,琴槌就不能接触到琴弦,如果触键太重,琴槌则会反弹,造成重复击弦,声音就会很难听。直到克里斯托福里使用擒纵装置之后,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克里斯托弗里发明了钢琴,但热衷于歌唱和小提琴的意大利人却对这项新发明不感兴趣。在克里斯托弗里去世后,德国人很快就掌握了钢琴的发展。
管风琴制造师、德国人戈特弗里德·希尔伯曼同时也是巴赫的朋友,一直梦想着制造有很大动态范围的乐器,他奇迹般地发现了克里斯托弗里的琴槌装置的图纸,并付诸实施。18世纪40年代末,菲特烈大帝购买了超过一打的希尔伯曼钢琴,并把它们放置在柏林的皇宫和各处行宫中。在此之前一年,巴赫曾经试弹过希尔伯曼的钢琴,这位羽管键琴和管风琴大师并不喜欢它,但当他拜访菲特烈大帝并再次试弹改进过后的新装置的时候,巴赫宣称它完美无暇。巴赫的钢琴作品是留存最早的钢琴曲目。
1843年,波士顿钢琴制造商琼纳斯·契柯林发明以铸铁型框架制造钢琴的外框,之后不但钢琴持久不走音,其嘹亮的音响还可传遍音乐厅的每一个角落。克里斯托弗里的原型钢琴远比现代钢琴轻巧。现代钢琴以多达两万件的零件,荣登“工业革命之女”宝座,钢琴从此成为浪漫派的乐器代表。在浪漫派时代,钢琴天才们纷纷降生。在德国,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出生于1809年,波兰人弗里德利克·肖邦出生于1810年,匈牙利来的弗朗茨·李斯特生于 1811年。他们为钢琴创造出一个充满鲜明个性与浓烈情感宣泄的视野。
音乐创作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钢琴制作工艺的进步。从1860年起,人类进入了真正的钢琴时代。英国的乐器制作大师布罗德伍德对方形钢琴的琴弦设计进行了改进,使低音音域更加宽广。同时还用踏板代替了操纵旋钮和膝板。布罗德伍德对三角钢琴也进行了改进,使钢琴的声音增加了强度和共鸣性,但同时又使声音的清晰度有所减弱。19世纪初,法国人塞巴斯蒂安·埃拉尔开始在琴架上使用金属支撑杆。1822年,埃拉尔又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在钢琴中使用了双重擒纵装置,这就使演奏者能够迅速地连奏同一个音,于是就可以用钢琴来演奏各种旋律。现在的钢琴都是采用双重擒纵装置,因此埃拉尔被誉为“现代钢琴之父”。德国人亨利·帕普也是一位多产的发明家。1826年,帕普想出了一个很有创意的办法,那就是用尼绒垫代替琴槌上的皮垫。此外,三角钢琴和方形钢琴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发明,比如琴弦交叉安装,既加长了琴弦,同时又使摆放琴马的位置变得更加合理,而低音琴弦和高音琴弦的重叠,使钢琴获得了更加理想的共鸣效果。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钢琴在上流社会越来越受欢迎,新的钢琴品牌应运而生。19世纪后半叶,美国的亨利·斯坦威成为令人瞩目的钢琴制造商。工业革命推动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钢琴制作技术又有了新的改进。19世纪中期,德国的钢琴制造业发展迅速,一些历史悠久的钢琴品牌也在积极地进行技术革新,他们制作的钢琴占领了欧洲大大小小的音乐厅。直到1914年,美国的斯坦威钢琴进入欧洲市场之后,才结束了德国钢琴的垄断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德国制造的钢琴以优良的质量闻名于世,英国人则擅长制作用于教学的钢琴,法国的埃拉尔和普莱耶尔两大品牌制造商则主要生产用于演出的钢琴。在那个时代,乐器制造商们不遗余力地改进制作技术,为钢琴注入了更丰富的音色。
20世纪是一个分水岭,在进入20世纪的同时,钢琴进入了现代化阶段。与众多的音乐家相比,一位法国的音乐家在20世纪初创立了一套新的作曲体系,他就是克劳德·德彪西。德彪西不仅是一流的钢琴演奏家,同时又是杰出的钢琴作曲家。他在音乐创作中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把钢琴当作一种可以制造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音响效果的调色板,激进的和声语言是他为20世纪音乐创作带来的最大礼物。
从第一架古式钢琴的出现到现代钢琴的广泛运用,钢琴的制作经历了近300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制琴大师的不断改进,钢琴的构造日趋完善,音色更加完美,它已经成为现代乐器中音域最广阔、表现力最丰富的键盘乐器。三百年钢琴的历史发展不仅反映了人们在音响审美上的追求,还勾勒出了乐器和演奏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然而钢琴家在将自己的情感与心境投入钢琴作品时,完成的不仅仅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更多的是演奏家在追求琴人合一的境界,实现钢琴作为自我情感媒介的功能。钢琴历史的三百年,就是人类文化所经历的三百年。钢琴之所以伟大,就因为它是人类酸甜苦辣三百年的象征。
“钢琴艺术三百年”系列之四
晚期巴洛克时期键盘音乐的兴起
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的欧洲艺术风格,崇尚豪华、奇异和精雕细琢,被称为“巴洛克”。在此之前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上追求“逼真”,尊重“自然”。许多艺术作品都体现出把对神的崇拜和颂扬,逐渐转移到对人类情感的关注。巴洛克时代的艺术家们将这样的风格发扬、演进,并且在新的艺术倾向中更多地强调紧张、亢奋和激扬的情绪。巴洛克音乐承载着深厚的社会背景,形成了独有的艺术气质。在这个时期,欧洲音乐的许多重要体裁初步形成。
18世纪初是巴洛克键盘音乐史上新的里程碑,意大利古钢琴家多米尼科·斯卡拉蒂与法国羽管键琴乐派的音乐家让-菲利普·拉莫开创了键盘音乐的新天地。德国音乐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创作实践中尝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音乐体裁与结构原则,为后世的音乐树立了永恒的典范,也是钢琴艺术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巴洛克音乐的贡献在音乐史上是无人可以比拟的,它的到来标志着欧洲近代音乐文明开始展露曙光。
1685年,多米尼科·斯卡拉蒂出生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十六岁时,他已经是那不勒斯皇家小教堂的管风琴师兼作曲家。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都曾经留下过这位音乐家的创作足迹。斯卡拉蒂不仅为教会撰写宗教音乐,而且也为皇室谱写歌剧、室内乐等世俗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多年的漂泊游历中,斯卡拉蒂接触到许多像阿堪杰罗·科雷利和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这样的演奏家和作曲家。在自由浓厚的音乐氛围里,斯卡拉蒂进行了许多充满新奇大胆的音乐尝试,装饰音与不协和音的使用不仅让当时的听众耳目一新,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1728年,斯卡拉蒂作为宫廷音乐教师,跟随玛利亚·芭芭拉公主来到西班牙马德里,并在马德里开始了他创作的全盛时期。斯卡拉蒂为公主的音乐教育创作了五百多首键盘奏鸣曲,这些经典的传世之作为后来的键盘音乐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期巴洛克时代开始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那时,在很多领域,无论是科学、政治、哲学或是艺术与文化,都预示了启蒙时代即将来临。在融合了宗教和音乐的社会背景中,伟大的德国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越过前人筑起的丰碑,将键盘复调音乐推向最高峰,成为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复调音响建筑师。
巴赫键盘音乐的创作不仅扎根于传统的宗教文化,深深地植根于德国民间传统音乐之中,同时也受到了马丁·路德新教的影响。巴赫的音乐语言极其丰富,具有鲜明的个性。
[雅克·路西耶]巴赫改变了音乐的法则,走得很远,他发展了一种绝妙的结构,和弦、声部非常丰富。这是巴赫音乐的一大特点。像这一首《赞美曲》……几乎每半拍就有一个和弦…… 12个音符有7个和弦,很丰富。
[雅克·路西耶]巴赫的低音非常出色,在键盘上弹G大调很简单。但这已经具有爵士乐的风格了,低音高起低落,是一个歌唱性的低音,而不仅仅是在键盘上敲低音音符,是在歌唱。如果忘了G大调,还有低音…… 紧接着,绝不停止,永无止息。而这就是巴赫音乐的重要特点。没有沉闷的部分,像这样没有主题地去弹,很有意思……所有的东西都有价值…… 继续……
1717年,克滕大公利奥波德聘请巴赫担任宫廷乐长。利奥波德大公是位音乐爱好者,他十分欣赏巴赫的音乐才华,并给予优厚的待遇。而且,利奥波德大公本人精通古大提琴和大键琴,巴赫因此乘兴创作了许多这类的器乐曲。克滕时代可以说是巴赫创作的高峰。当时,巴赫创作的大量键盘音乐都是极富价值的作品。如果说巴赫的管风琴音乐主要是他宗教音乐世界观的反映,那么世俗性和民间性的音乐语言则较多地体现在他那风格清新,富有生活气息的古钢琴组曲及《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平均律钢琴曲集》被后人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它的第一卷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这些作品自然、流畅,音乐的内涵与演奏的技巧之间达到了无懈可击的平衡。
他在《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卷首写道:为了音乐的求知与熟习。
[乔安娜·麦克瑞格/钢琴家(女)] 平均律钢琴曲顺应调律法的变化而写。在当时,琴键按五度音的关系调律,演奏某些作品的确非常好,比如演奏威廉·伯德的作品,大部分时是C大调加上大量的变奏。《平均律钢琴曲集》则取其中,以八度音的调律进行创作。把一个八度分成12个半音,第一次不管用什么调演奏都可以。因此,巴赫大胆地、开创性地为每个调都写了前奏曲和赋格曲,原本用C大调、c小调、G大调、g小调,忽然间就变成了降e小调或降b小调,这是全新的工作。在第一本书里,以C大调前奏曲开始,然后转成c小调,然后有一个新的调升C大调。就这样,一级一级往上走。他写了很多这样的赋格曲。
[安德列斯·席夫] 莫扎特、贝多芬、肖邦和舒曼每天都练习这些音乐,后来的巴托克和卡萨尔斯同样也是如此,他们称之为音乐的旧约。我也这样认为,每天都练习《平均律钢琴曲》。每天演奏2首、4首或6首不同的前奏曲和赋格曲,这是开始每一天的绝妙方式,就像洗澡清洁自己一样。对于精神、心灵和身体,这是一件非常纯洁的事情,而不用做其他浪费时间的蠢事。因为这已经给了你足够的练习。像这样一首曲子……这已经用到了几乎所有的指法。就像跳舞一样,你会为活着而感到幸福无比。
[加夫利洛夫] 升C大调前奏曲的节奏很轻快,当然也很有力,而且流畅、动听,很酷的。这首曲子让人感到很快乐、舒服、很有活力。演奏起来就像度小说一样。是的,我真的很喜欢。
老年的巴赫视力已近乎失明,身体状况也迅速恶化。巴赫最后一部键盘作品《赋格的艺术》被誉为音乐家的“哲学著作”,他以音乐思维中的高度逻辑性和结构的严密性来反映音乐所包含的数理与宇宙的和谐之美。这部作品在巴赫逝世时仍然没有完成。
[乔安娜·麦克瑞格/钢琴家(女)] 最后一首赋格曲是第14对位曲,篇幅很长。有很多段,以3个主题为基础,第一个主题严肃……庄严…… 第二个主体却非常轻快,为作品带来了活力。第三个主题更有意思——非常私人化,曲子他的名字“B-A-C-H”。因为在德语里,B就是降B音,H是B音,所以他的名字听起来是这样的……巴赫在键盘上听起来就是这样的。这是他第一次用自己的名字去谱曲。非常有意思,因为它是这么容易拼写,他是第一次写这样的赋格曲。这部分结构很严密,有很多紧密的连接……巴赫在去世之前,没有完成这首赋格曲,因此音乐猛然被切断。人们认为这是4声部的赋格,作品最后的切入点,重新诠释了赋格的艺术。但他去世了,没有完成。所以,他留下了这个忽然结束的让人惊讶的结尾……
1750年,音乐巨人巴赫的逝世被看作是巴洛克音乐的休止符。随着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兴起和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的诞生,巴洛克音乐渐渐被新的潮流所淹没。对于巴赫来说,人们更多的是怀念其精湛的键盘演奏技巧,而忽略了他伟大的键盘音乐作品。在钢琴艺术史上,巴赫的键盘作品构建起理性的音乐大厦,向全人类展示了一个纯美的心灵家园。
“钢琴艺术三百年”系列之五
早期古典乐派的钢琴音乐
18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思想上和政治上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启蒙运动”在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反对神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反对君权的口号,提倡回归自然,崇尚人的理性思考,西方音乐开始由巴洛克时期转向古典时期。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也从巴洛克那浑然一体的复调结构中解脱出来,以顺应当时整个社会所提倡的“回归自然”的思潮。
然而,钢琴音乐中新风格的产生与钢琴取代古钢琴的现象是分不开的。经过改良的钢琴既能表现蜿蜒起伏的歌唱性旋律又能奏出丰满、响亮的和弦,因而成为古典时期的主要键盘乐器。在这个过渡时期,钢琴音乐的旋律深受当时新兴的意大利喜歌剧的影响,曲调更具有歌唱性的特点。除此之外,18世纪中叶曼海姆交响乐派的动力性风格也为钢琴音乐风格增添了新的因素。
在这一时期,音乐尊重人的理性,众多作曲家们的天才与个性得到了自由展现。其中,巴赫家族对钢琴艺术的发展仍然起了重要的作用,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最小的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是世界上第一个用钢琴开音乐会的人;而另一个儿子,被人们称为“汉堡巴赫”的卡尔·菲·埃·巴赫是整个过渡时期最重要的键盘作曲家,也是钢琴艺术史上从巴洛克风格到古典风格转折中的一位关键人物。
维也纳古典主义大师的第一人——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海顿是卡尔·菲·埃·巴赫的直接继承者,他钢琴音乐的创作也正如他的基本创作风格一样,明朗、乐观、富有幽默感和民间气息。在海顿时代,奥地利的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当时德奥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生活都充满信心,信仰人道主义。这种意识在海顿的音乐创作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海顿的生活年代长久,一生跨越了从巴洛克时期到几乎整个古典时期的漫长阶段。海顿的钢琴音乐风格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作品以62首钢琴奏鸣曲为主。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大多为帕蒂塔或嬉游曲,带有洛可可艺术的痕迹。
18世纪70年代是钢琴艺术史上古典时期的开始,也是海顿整个创作的转折点。受当时德国文学界掀起的“狂飙突进运动”和北德音乐“情感风格”的影响,他的钢琴奏鸣曲规模不断扩大,形式的变化也日趋丰富,音乐主题的展开更为严密和富有建筑感。18世纪80年代以后,海顿的钢琴音乐风格出现了新的倾向,晚期钢琴奏鸣曲中抒情性的成分大大增加。这时期的海顿在音乐表现力方面已经炉火纯青,在音乐结构方面也获得了和声与对位因素的平衡,这也正是古典风格的两大特点。
长期以来,海顿在钢琴艺术史上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被人误解为专写玩具式钢琴曲的“海顿爸爸”。然而,海顿的音乐是对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在钢琴音乐创作的长河中,海顿是连接卡尔·菲·埃·巴赫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之间的桥梁。
“钢琴艺术三百年”系列之六
莫扎特钢琴音乐的创作
1756年1月27日,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一个普通的音乐教师家庭中,诞生了一位日后震惊世界、具有“神童”美誉的古典音乐巨匠,这就是沃尔夫冈·阿·莫扎特。如果说在约瑟夫·海顿的作品里,人们较多地感受到他巧智与幽默,那么莫扎特的音乐则更让人体验到浓厚的人情味。在主调风格的钢琴音乐里,莫扎特是第一位用音乐来进行心理描绘和性格刻画的作曲家。
莫扎特早在五六岁时便显示出超凡的钢琴演奏和创作才能,他总是用锐利、精巧的动机呈现和灵活顺畅的调性变化来取得情绪上的对比。莫扎特钢琴音乐的创作,既继承了其前辈作曲家的写作手法,又在音乐语汇和曲式结构上进行了很大的创新。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不仅结构、形式均衡统一,在主题性格的对比,和声的应用方面也更为纯熟。在莫扎特的笔下,作品中那些看似松散的音乐材料之间总有一条极其微妙的“锁链”联系着,任何乐章在他的天才创作下都是一个高度完美,结构紧密的和声整体。
有人说:“莫扎特的音乐没有繁杂的配器,也没有唐突的展开,一切都恰如其分、无可挑剔……”的确,莫扎特的天分和才华使得他的创作既没有过分改变传统,又具有极为鲜明的特色。他大量的作品流露出一种单纯的美,把宫廷艺术的优雅发展到了顶峰。莫扎特不仅具有非凡的音乐平衡能力,还把声乐艺术的抒情性注入到器乐演奏形式中。对于这一点,甚至有人说,莫扎特最大的贡献是教会了乐器如何歌唱。
当莫扎特开始他非凡的作曲家生涯时,协奏曲这种体裁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莫扎特对钢琴协奏曲贡献颇多,从11岁创作第一首钢琴协奏曲,一直到他辞世那年的最后一首,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的记录着莫扎特在音乐上的成长轨迹。莫扎特称维也纳为“钢琴之乡”,在那里,他以教授钢琴与演出自己的钢琴协奏曲维持生计。
在钢琴协奏曲的历史上,莫扎特率先采用交响手法使钢琴独奏同乐队齐奏保持了精妙的平衡,歌剧性的因素在他的钢琴协奏曲中更为明显。钢琴与乐队之间既有对比又有配合,生动细腻又充满戏剧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他所完善、发展的钢琴协奏曲形式成为后人参照的典范。
[科林·戴维斯]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有很多特点,其中那首A大调很出色。那首协奏曲没有双簧管,声音非常平滑。对于莫扎特来说,单簧管相当于女高音或中提琴,一般来说,中提琴被分声部,使乐团的声音更加柔和。优美、浓密、甜美。加入单簧管之后,一切更加动听。他创造了现代的钢琴协奏曲,巴赫也写了很多同类的作品,但是是完全另外一种风格。莫扎特铺设了这类作品全新的道路。
在莫扎特一生的创作中,钢琴协奏曲是其所有器乐协奏曲中的精华,独奏声部的和谐平衡达到了几近完美的境界,出人意料的转换、不同感情的对照和明确的意境都使得他的钢琴协奏曲成为十八世纪钢琴艺术的典范。在莫扎特的所有钢琴协奏曲中,只有两首是用小调写成的,它们充满了忧郁和悲伤的情绪。其中的《第二十钢琴协奏曲》阴郁而内省。音乐大师路德维希·范·贝多芬非常喜爱这首协奏曲并亲自演奏过它。正是这种特质使莫扎特为十九世纪许多作曲家钢琴音乐的创作开启了先河。
“钢琴艺术三百年”系列之七
贝多芬的钢琴音乐创作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一个伟大的名字,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中的最后一位。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听力开始下降,晚年全聋,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思想给了他许多启发,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从而追求平等、正义和个性自由。
贝多芬出生于音乐世家,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但贝多芬并非音乐神童,创作也并非一挥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满意为止。他的早期作品具有海顿和莫扎特的风格,但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形式和特点。贝多芬的创作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并且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他让钢琴获得了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其情感表现的幅度使当时的人们感到震惊。从痛苦的绝望到令人振奋的斗争情绪、从内心的忧郁到胜利的欢呼,从纯洁的爱情到悲愤的怒吼,从暴风雨般的热情到田园般的安宁,贝多芬把个人的主观情感和个性表现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贝多芬所有的创作体裁中,钢琴音乐所占的地位仅次于他的交响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被誉为钢琴音乐“新约全书”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贝多芬把钢琴奏鸣曲的刻板程式变为表达情感的灵活工具,是作曲家表现矛盾冲突、对比和统一的最有力的手段。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就已显露出贝多芬独特的个性风格,而中期奏鸣曲是作曲家最典型风格的集中体现,达到他钢琴音乐创作的顶峰。在《热情奏鸣曲》完成之后,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上出现了长达5年的休止。1809年,当贝多芬再度提笔写作钢琴奏鸣曲时,风格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晚期的5首奏鸣曲是贝多芬精神的真正超脱,作品内容也上升到了哲学的思考。
在贝多芬的钢琴音乐创作中,钢琴协奏曲是另一个重要的领域。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共有5首,但创作时间的间隔较长。早年的第一和第二钢琴协奏曲继承了前辈海顿和莫扎特的传统,而1800年创作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却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在随后的第四和第五钢琴协奏曲中,贝多芬彻底脱离了维也纳乐派的程式化传统,使钢琴独奏声部和交响乐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紧密复合,赋予了钢琴协奏曲体裁全新的特征。在贝多芬的手下,协奏曲这种体裁更朝交响化方向推进,他为后世的浪漫主义协奏曲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贝多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永恒的宝藏,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人尊称他为“乐圣”。
“钢琴艺术三百年”系列之八
浪漫主义的背景和肖邦的钢琴音乐创作
在十九世纪的欧洲,随着西方音乐史上浪漫主义的形成,钢琴音乐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许多作曲家在音乐史上谱写出光辉的篇章。其中在钢琴音乐领域创作和表演成就最为突出的就是具有“钢琴诗人”美称的弗列德里克?肖邦。
肖邦1810年生于华沙近郊的热拉左瓦·沃拉,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华。肖邦七岁时就发表了第一首作品,八岁时举行第一次公开演奏,他还常以“钢琴神童”的身份应邀表演,成为当时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肖邦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开始了早期的创作活动。
在定居巴黎后,肖邦的创作趋向成熟,其钢琴音乐创作涉及内容和体裁之广泛,大大超过前辈作曲家。肖邦在这些作品的创作中深刻挖掘了浪漫主义的表现语言,作品侧重点也从纯粹的抒情演变为树立民族史诗的气质。肖邦的创作不仅细腻含蓄,而且具有广阔深邃的精神境界和炽热的爱国情感。作曲家罗伯特·舒曼评价道,“肖邦的音乐就像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充满无穷的威力”。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曾回忆:“当肖邦作品的第一个音符在音乐厅里响起时,听众立即认出那优美的音乐并为之赞叹”。
无论在钢琴音乐体裁的开拓、钢琴音乐和声语汇的创造,还是钢琴演奏技术的发展,肖邦都堪称钢琴艺术史上里程碑的人物,他为十九世纪下半叶世界钢琴音乐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新的起点。
“钢琴艺术三百年”系列之九
李斯特的钢琴音乐创作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和音乐评论家弗朗兹·李斯特是19世纪钢琴作曲家中浪漫主义色彩最为华丽的一位,他以超凡的才能、丰富的哲学文学修养和精湛的演奏技巧为音乐史留下了许许多多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李斯特1811年出生于匈牙利,自小就显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童年时期,李斯特来到奥地利与教育家卡尔·车尔尼和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分别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同时又到处旅行演奏,很快他便成为巴黎艺术沙龙中的宠儿。在那里,他结识了音乐家弗列德里克·肖邦和尼科洛·帕格尼尼。
如果说,小提琴这位“乐器之后”经过帕格尼尼之手荣登音乐圣殿,那么李斯特在钢琴演奏上的成就与帕格尼尼可谓“异曲同工”。在欧洲,李斯特以难以置信的绝技征服了他的听众,极大地影响了当时整个欧洲钢琴界的演奏风格。同时,肖邦隽秀的钢琴演奏使李斯特发现了钢琴音色具有无穷变化的可能性,这使得李斯特意识到钢琴表达丰富情感的巨大潜力。李斯特将这种观念应用到创作中,将大量的交响乐和歌剧作品改编为钢琴曲来演奏,从而大大地扩充了钢琴的应用范围和技术表现的可能性。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李斯特的创作进入了全盛时期。他最优秀的钢琴作品,包括15首《匈牙利狂想曲》、《旅行年代》、《b小调奏鸣曲》和两首钢琴协奏曲都完成于这一时期。
李斯特钢琴作品的创作取材范围由诗歌、绘画到雕塑,由泉水到战役,由爱之梦到神话,这种各类艺术的综合也正是李斯特所追求的艺术理想。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不仅表现了演奏上的炫技性,也体现出作曲家激烈的情感世界。李斯特一生的钢琴音乐大多是火热的性格与诗意的幻想相交织,他的钢琴作品在肖邦奠定的和声基础上更朝着色彩化方向迈进,成为印象主义风格的先声。
“钢琴艺术三百年”系列之十
19世纪德奥浪漫主义音乐
兴盛于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在近代欧洲文化艺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那个宣扬个性思想感情和艺术感受的时代,浪漫主义的音乐是对人世间喜怒哀乐一切情感最直接的表现。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是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弗朗兹·舒伯特。
舒伯特与音乐大师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是同时代的人。虽然他们都在维也纳生活和进行音乐创作,但是,由于两人生活的社会阶层不同,而且没有过任何交往,所以,两人的作品明显地处于两个时代。舒伯特的音乐中所反映的思想情绪与古典时期作曲家那种充满人道主义信仰的音乐有着本质的区别。他的音乐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将人生看作是一系列情绪的波动。可以说,钢琴音乐中纯粹的浪漫主义气息正是从舒伯特开始的。
尽管舒伯特音乐创作的最高成就在艺术歌曲领域,然而他的钢琴音乐中下笔斐然成章的潇洒与即兴也能给人以想象不到的魅力。舒伯特之所以能不断地吸引世人,就是他那经由“音乐”而呈现出来的“内容”。他的钢琴作品是浪漫主义时代钢琴音乐的起点。
浪漫派的音乐巨匠罗伯特·舒曼是19世纪德奥体系音乐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舒曼的文学修养深刻地影响着他一生的创作,他的钢琴音乐作品具有许多自传性质或个人日记式的篇章。钢琴音乐是舒曼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方面,是他内心生活的写照。
和舒伯特一样,舒曼对浪漫主义有着敏锐的灵感,他在标题性套曲形式上有着突出的贡献。这种典型的浪漫主义体裁,最适宜让作曲家在内容上尽情挥洒而又不受形式的约束。舒曼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和《狂欢节》就是这类体裁中的名作。而舒曼唯一的一部《a小调钢琴协奏曲》则表达了对于用斗争换来的幸福的赞美,洋溢着对生活对理想的信心。
舒曼的一生充满了精神上的冲突,理智与狂热始终处于斗争之中,最后心智紊乱,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痛苦的悲剧。然而,舒曼的一生却以激烈的心灵冲突,创造出了无数充满魅力的浪漫主义动人篇章。
正当舒曼在浪漫主义的潮流中前进时,欧洲出现了一位反潮流的人物——他要恢复已经失去的古典传统,这个人便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年,勃拉姆斯出生在德国汉堡的一个市民家庭。十三岁时,他就在演出场所四处奔波,帮助父亲维持家庭生活。此时,年少的勃拉姆斯已开始显露出不同寻常的音乐才华。
勃拉姆斯早年创作了三首钢琴奏鸣曲和一些钢琴独奏曲,表白了他的艺术理想——在浪漫主义的洪流中恢复古典传统。1853年,年仅二十岁的勃拉姆斯到各地演出。在这次旅行中,他结识了约·阿希姆、弗朗茨·李斯特和罗伯特·舒曼等当时欧洲的著名音乐家。与舒曼夫妇的相识,是勃拉姆斯音乐生涯和生活的转折点。舒曼十分欣赏勃拉姆斯,他发表了一篇题为“新的道路”的乐评,文中对勃拉姆斯的音乐才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舒曼写道:“我期望出现一个把时代精神加以表现的理想人物,这个人果然来了。他就是一位名叫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青年。”
由于舒曼的大力推介,勃拉姆斯很快就在欧洲确立了自己的音乐地位,他的创作生涯也逐步走向了黄金时期。尽管勃拉姆斯在艺术观点上倾向于古典主义,他继承并发扬了贝多芬式的古典音乐传统。但在创作中,勃拉姆斯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他那严谨、庄重的古典主义音乐形式下,更多地流露出了浪漫主义的情感特质和时代气息。
19世纪70和80年代,是勃拉姆斯创作的繁荣期,在此期间,除了交响曲以外,他完成了《第二钢琴协奏曲》等多部力作。晚年的勃拉姆斯悲观遁世,潜心收集和改编民间音乐,专注于室内乐和歌曲的创作。1897年4月3日,勃拉姆斯在维也纳与世长辞。然而,无论是音乐还是个人生活,勃拉姆斯毕生似乎都在追寻着秩序和理性的指引。他节制着内在的情感,在宏大的哲理框架内建构音乐与生命,在一次次情感与理智的内心冲突的释放中,把艺术引向了无尽的崇高。
“钢琴艺术三百年”系列之十一
19世纪末西欧与俄国的音乐/民族乐派
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音乐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德国为主的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把音乐创作的重心转移到了歌剧音乐和交响音乐上,而在已经达到创作顶峰的主流钢琴音乐领域没有太多建树。然而,在西欧的法国和西班牙、北欧的挪威和东欧的俄国,浪漫主义的精神却以另一番景象延续着它的生命力,并形成钢琴音乐的民族乐派,开创了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史上的又一次繁荣。
19世纪下半叶以来,北欧音乐家中对钢琴音乐贡献最大的是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挪威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北欧景色中特有的原始粗犷美在格里格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成为他音乐创作中最直接的灵感来源。格里格的创作显露出强烈的民族个性,他热爱并亲自收集挪威民间音乐,将挪威的民族音乐语言和与浪漫主义精神融于一炉。他的钢琴音乐也因此具有独特的魅力。在格里格的钢琴作品中,最具特色的还是那部脍炙人口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这首作品具有宏大的气魄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曾受到李斯特的盛赞,至今仍在各地的音乐会上被广为演奏。
位于东欧的俄国在19世纪中叶以后走出了钢琴音乐的“空白区域”,钢琴作品很快在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长繁荣,其音乐旋律线条悠长、气息宽广、热情而忧郁。在推动钢琴音乐民族化的进程中,以发扬民族音乐为宗旨的“强力集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米利·巴拉基列夫和莫杰斯特·穆索尔斯基创作了深具代表性的作品,《图画展览会》就是其中最为成功的钢琴作品。然而,将俄国钢琴音乐推向第一次高潮的却是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这位十九世纪俄罗斯伟大作曲家的艺术成就在俄罗斯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钢琴音乐在柴科夫斯基的全部创作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是,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却很受人们喜爱并已成为钢琴协奏曲体裁中的经典名作。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虽然没有获得很大的声誉,却也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气息,今天已经被改编为芭蕾舞音乐。
“钢琴艺术三百年”系列之十二
法国的印象派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在欧洲文化活动中心巴黎萌生的一种新音乐风格,它深受当时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派诗歌的影响,追求刻画实物周围的色彩与光影在瞬间的迷离变幻。因此,在印象派的音乐中,富有色彩效果的和声远比旋律重要。由于钢琴兼有和声以及音色精致变化的功能,又能在琴槌、琴弦和踏板的巧妙组合之中产生奇妙的泛音效果,最能表达云雾水性音响的灵动之感,因而十分适宜表现印象主义的风格。不仅如此,印象主义音乐在听觉感受、观念意识和心灵体验上都超越传统进行了全方位的更新。法国印象主义钢琴音乐作曲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克劳德·德彪西和莫里斯·拉威尔。
作为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德彪西的创作特点与浪漫主义有着直接的承传关系。从他的钢琴作品标题来看,德彪西喜欢把创作寄托于梦幻世界,而这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大特点。尽管德彪西描绘大自然的题材比比皆是,但他并没有像浪漫主义音乐那样借景抒情,而是超然物外,精神遨游在水光山色之中,在虚无缥缈的意境中进入一个忘我无我的境界。德彪西是继肖邦之后的又一位挖掘钢琴内在音响的大师,他打破了调性的束缚,开拓了钢琴音色的微观世界。
与德彪西相比,作曲家拉威尔在钢琴音乐创作风格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他在逐渐摆脱印象主义美学思想的约束,回到更古老纯粹的法国传统。拉威尔享有管弦乐配器大师的盛名,敏锐的色彩感大大地影响了他的钢琴创作。如果说德彪西主要从钢琴本身去发掘表现潜力和音响层次,拉威尔则更注重从乐队配器的角度来发挥钢琴音响的色彩性。其钢琴作品以组曲《镜子》、《夜之幽灵》和两首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
“钢琴艺术三百年”系列之十三
二十世纪苏俄的钢琴音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新一代音乐家延续了前辈作曲家们的道路,为俄罗斯钢琴音乐的发展壮大而谱写了大量精彩的钢琴作品。其中贡献最突出的作曲家还数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和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在斯克里亚宾全部的音乐遗产中,钢琴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早年创作深受肖邦的影响,歌唱性的抒情旋律屡见不鲜,集中反映了精神生活中的瞬间感受。而后期的创作却不断地颂扬“自我”是宇宙中心的神秘思想。1910年,斯克里亚宾曾在演奏交响诗《普罗米修斯》时把整个演奏厅淹没到色彩灯光的神秘狂喜气氛中,创造了“神秘剧”的特色。他后期钢琴作品的创作沉迷于这种思维,综合各门艺术的观念,奔向了涅磐般的宇宙音乐。
与斯克里亚宾相比,集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于一身的拉赫玛尼诺夫,在音乐创作上更具有传统的浪漫主义特色。拉赫玛尼诺夫钢琴音乐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深受柴科夫斯基的影响,流露出忧郁低沉的情绪。1900年至1901年之间创作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成功,使他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随后的10年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黄金时期,那段岁月中,除了繁忙的演出活动,他还写出了将浪漫主义精神发挥到极限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和《第二钢琴奏鸣曲》。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拉赫玛尼诺夫以协奏曲的形式创造了交响曲、交响诗和奏鸣曲所能达到的最强效果。
1918年,拉赫玛尼诺夫定居美国。在那里,他开始狂热地进行专职演奏活动,创作上却无突破。直至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他才再次提起笔完成了《第四钢琴协奏曲》和《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等最后一批钢琴作品,为浪漫主义音乐写上了一个完美的休止符。
在20世纪,俄罗斯民族新一代的音乐家在前辈作曲家丰硕的成果上开拓了一片新的音乐世界。这其中为钢琴音乐贡献较大的是作曲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和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反对德彪西将钢琴作为追求朦胧纤柔音色乐器的做法;相反,他将钢琴打击乐器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风格直接体现在他钢琴音乐的创作上。在普罗科菲耶夫钢琴音乐的创作中,5首钢琴协奏曲和9首钢琴奏鸣曲是最为重要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普罗科菲耶夫特色,追求金属般富有弹性活力的颗粒性声音,体现了他在20世纪钢琴音乐中独树一帜、虎虎生风的新颖风格。
“钢琴艺术三百年”系列之十四
多种音乐形式的出现/十二音音乐
20世纪上半叶,随着人类科学文明的突飞猛进、社会发展的跌宕起伏,创立新的艺术观和新的音乐语言的作曲家大量出现,流派的复杂与风格变换的频繁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些在20世纪上半叶的钢琴音乐中反映为:以阿诺德·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以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保罗·兴德米特等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和以贝拉·巴托克为代表的“新民族主义”。其中,以勋伯格为创始人的新维也纳乐派的“表现主义”十二音音乐在音乐语言上最为极端。
勋伯格是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开山鼻祖,创作于1908年的《3首钢琴曲》是第一部完整的无调性作品。经过近10年的实验,勋伯格于 1923年发表了第一首完整的十二音音乐作品《钢琴组曲》,完成了严格的十二音音乐作曲技术体系。勋伯格的作品虽然音乐语言晦涩难懂,却蕴含着丰富的戏剧性力量。而勋伯格的两位弟子在继承他创作体系的基础上,各自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阿尔班·贝尔格在十二音音乐中揉入了更多的旋律因素,减弱了音乐语言的艰深程度;而另一位弟子安东·韦伯恩创作手法虽然简洁,但音乐语言却比勋伯格更加晦涩。然而,韦伯恩进一步发扬了序列音乐的思维,为后世开创了整体序列音乐写作的先河。
“钢琴艺术三百年”系列之十五
二战后先锋派音乐与展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音乐界掀起了各种新的创作潮流。其中,那些创作思想最激进、创作技法最新奇的流派被人们统称为先锋派。先锋派的作曲家大多数经过二战的洗礼,与传统观念决裂的精神很强,在思想上接受超现实主义绘画、意识流文学和荒诞派戏剧的影响。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中,先锋派作曲家们除了摆脱了传统作曲技法的束缚、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去开拓新的音乐天地外,对传统的钢琴演奏法也进行了革命。这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包括了法国的现代音乐大师奥利维埃·梅西安,其弟子法国作曲家、指挥家皮埃尔·布列兹与德国的电子音乐大师卡尔海因兹·斯托克豪森,还有美国的先锋派大师约翰·凯奇。
梅西安是现代作曲家中最具独特风格的。在他的音乐里,自然界中各种迥异的音响都能非常协调地融合在一起。确立梅西安钢琴音乐风格的是他于20世纪40年代谱写的《阿门的幻想》与《圣婴二十默想》,而他于20世纪50年代末谱写的钢琴大作《群鸟集》中记录了77种鸟类的声音,以宏大的规模表现了他“鸟类是伟大的音乐家”的观念。在梅西安的作品中,对青年一代最具影响力的是他发表于1950年的实验性钢琴小品《4首节奏练习曲》,其中的第三首《时值与力度的模式》是20世纪钢琴序列音乐中的里程碑作品。
梅西安的杰出弟子布列兹与斯托克豪森也深受其影响,在多年的音乐生涯中致力于整体序列音乐的创作,使作品成为数学和钢琴创作的结合,打开了钢琴音乐全新的领域。而偶然音乐的创始人——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在钢琴领域的革命是在钢琴上完全改变传统的音响。他的极端作品《4分33秒》以一种崭新的观念要求听众认识现实生活。 1985年,作曲家乔治·里盖蒂发表了他新创作的一系列钢琴练习曲。这些练习曲为演奏者和听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音乐组织方式非常具有开拓性,这一系列的钢琴练习曲也因此被认为是给了钢琴音乐第二次生命。
在二战后西方钢琴音乐作曲家中,既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的,也有作极端的探索而标新立异的。二十一世纪,钢琴音乐的发展将立足于传统的根基,沿着多元化的探索和试验的道路前进发展。
“钢琴艺术三百年”系列之十六
早年德奥钢琴学派的缘起与形成
1709年,意大利乐器制造师巴尔托洛梅奥·克里斯托福里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钢琴,拉开了三百年钢琴艺术发展的大幕。哲学家伏尔泰第一次听到钢琴演奏时不屑地说:“这新东西永远不可能取代羽管键琴的尊荣地位,它只是个钢铁怪物。”然而钢琴的确取代了羽管键琴,直至1903年汪达·兰多夫斯卡再次举办羽管键琴演奏会,才让羽管键琴重新受人重视。
兰多夫斯卡的音乐会犹如巴赫亲临演出,她的脸上绽放着巴赫的智慧光芒。她曾对其他钢琴家说:“你以你的方式演奏巴赫,而我以巴赫的方式演奏巴赫。”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钢琴制造中心已由德国移往英国和奥地利,钢琴的销售量很快就超过了羽管键琴。十八世纪七十年代,欧洲出现了两位重要的钢琴演奏家——人称“钢琴之父”的意大利人穆齐奥·克列门蒂与最受称道的音乐神童沃尔夫冈·阿·莫扎特。克列门蒂的演奏风格代表了英国式的钢琴,声音响亮,是工业革命庞大力量的标志。而莫扎特的演奏象征着维也纳学派的钢琴,以精确、清晰和快速著称。1781年,在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的安排下,莫扎特与克列门蒂在维也纳宫廷中进行了比赛。比赛的结果自然是不分胜负,但两位演奏大师却让所有的人注意到了他们各自鲜明的风格。
1792年,在莫扎特悲剧性逝世后的一周年,22岁的贝多芬由出生地德国波恩来到维也纳,他以斗志昂扬的演奏征服了维也纳,被誉为钢琴家中的狮王。那时,钢琴是贝多芬最个性化的表达工具,他的钢琴作品塑造了一个最具创造力的时代。
贝多芬的学生、奥地利著名钢琴教育家卡尔·车尔尼是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权威演绎者。作为一名教育家,车尔尼谱写了大量系统化的钢琴练习曲。他终生致力于培养钢琴演奏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作曲家兼钢琴家弗朗兹·李斯特和钢琴教育家泰奥多·列舍蒂茨基。这两位音乐家为后世德奥钢琴学派的发扬光大起了重要的作用。
1827年贝多芬去世时,钢琴已成为新兴中产阶级最喜爱的乐器。在那个时代,有许多重要的演奏家,杨·拉迪斯拉夫·杜谢克,以歌唱般的演奏与英俊的侧脸像而著名;卡尔·玛丽亚·范·韦伯的演奏狂热地表现着浪漫的拜伦式风格;来自爱尔兰的诗意钢琴家约翰·菲尔德创立了夜曲,这种体裁很快被肖邦发扬光大,成为了最具浪漫派特点的体裁之一。另一位是“钢琴王子”伊格纳茨·莫谢列斯,有人说,他是首位国际性的职业演奏家,他于1830年乘坐第一辆发明的火车,从伦敦到曼彻斯特演出。
继肖邦之后,李斯特的演奏带来了全新的观点。在他的心中,钢琴既是一种演奏音乐的乐器,又是一种心灵倾诉的工具。在此以前,从来没有人敢安排全场只有钢琴演奏的音乐会。然而,李斯特受欢迎的程度使他无需与别人分享舞台,钢琴独奏会的历史也由他开始。1839年,他在米兰的第一场独奏会上傲然地说:“这是我的音乐会”。作家汉斯·克里斯钦·安德逊第一次听到李斯特演奏时惊叹:“圣灵闪过我的眼前,万物如此美好,我的生命受到鼓舞”。
李斯特在一生中培养了不少优秀的演奏家,其中较出色的是尤金·特阿尔贝特和路德维克·德培。特阿尔贝特是德国大钢琴家威尔海姆·巴克豪斯的老师,而德培的学生埃米尔·绍厄继承了李斯特式的演奏风范,他录制的李斯特钢琴协奏曲唱片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代的还有享誉教育界的列舍蒂茨基,他是十九世纪晚期多位钢琴家的导师,为后世培养出伊格纳西·帕德烈夫斯基、亚历山大·布莱洛夫斯基与阿图尔·施纳贝尔等优秀的钢琴家。这些伟大的前辈们共同造就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那钢琴巨才辈出的时代。
20世纪初是科学技术的辉煌时代,爱迪生发明了录音技术,他要求当时的名人们,包括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为留声机留言,这是十九世纪伟大作曲家唯一留存的话语,勃拉姆斯用德语说:“感谢爱迪生博士,我是勃拉姆斯博士”。
录音录像技术的出现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到钢琴大师的精湛表演。人们也第一次能够把沙龙里的那种亲密的气氛捕捉下来,呈献给更多的听众。
除此以外,各式的发明也提供了记录钢琴演奏的方式。天才奇人弗拉基米尔·德·帕赫曼,生于1848年,那正是肖邦逝世的前一年。帕赫曼是第一位大量录制唱片的钢琴家,这使得人们可以在家中听到非现场的演奏,人们可以从早期的录音和钢琴卷上听到帕赫曼等钢琴家演奏的音乐。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钢琴家弗朗西斯·普兰提也把自己的演奏用蜡和赛璐璐录制下来留给后人。普兰提是李斯特的学生,曾经亲耳聆听过肖邦的演奏,并在1850年的钢琴比赛中第一次获奖。
随着二十世纪早期录音录像技术的发展,许多钢琴演奏家的精彩演绎被记录了下来,这些作品现在已经成了人们了解过去那个时代表演艺术的一个窗口。在早期保留录音资料的钢琴家中,最具个性化演奏风格的要算法国钢琴家阿尔弗雷德·科托。
科托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钢琴教授路易·狄埃梅的学生,以演奏肖邦的作品著称。与当时的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相比,科托手下的肖邦较为柔和,而鲁宾斯坦则更显刚劲。
[彼得·安德切夫斯基] 他真正捕捉到了肖邦作品的灵魂,我觉得这非常非常难。肖邦的作品既富有浪漫情怀和丰富的表现力,同时又充满了贵族气息而且非常有节制,我认为他把其中的矛盾体现得淋漓尽致。
[捷尔吉·山多尔] 科托是个真正的诗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我不敢说是出人意料,不过都让大家感到很吃惊,而且也都很有影响,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凭着一时兴起,都很有意思。他的技术也很出众,不过那个时候人们对音符都不太注意。今天的钢琴家非常注意这一点,所以当你在欣赏科托的作品的时候,你会听到有很多错误的音符。我觉得人们不要太多地去注意这些错误的音符,因为如果他像要按部就班地弹奏的话,他也能够弹出正确的音符,只不过他对此不太在乎罢了。在他的演奏当中,有很多非常非常独特的细节处理。
作为一名钢琴家,科托在演奏之余也积极从事教学工作。他不仅开办了一所钢琴学校,还编订了肖邦的曲集和钢琴技术教材。在科托的学生里,著名的有迪努·里帕蒂和萨姆森·弗朗索瓦。
匈牙利的吉普赛钢琴家乔治·奇夫劳具有非凡的音乐天赋,5岁时便在布达佩斯马戏团登台即兴演奏钢琴。独具特色的演奏技巧使得他在演奏高难度的曲目时仍然显得轻松自如。
[女记者] 你名声显赫主要是因为你演奏了许多李斯特的作品吗?
[乔治·齐夫劳] 是的,我刚到法国的时候,就开始演奏李斯特的作品。现在,我成了专门演奏李斯特作品的演奏家,经常演奏李斯特的作品。但我并不只演奏他的作品。 [捷尔吉·山多尔] 由于他是吉普赛人,又经常演奏李斯特的曲子,所以大家都说:“他的李斯特很棒。”我在伦敦听他演奏过莫扎特的协奏曲,演奏也很出色,非常出色。我觉得,如果一个演奏家对某一风格的作品演奏得很好,那么他对其他风格的作品也会演奏得很好。我们喜欢把演奏家分类,分成浪漫派的钢琴家,现代派的钢琴家。如果你善于演奏肖邦的作品,你也应该善于演奏巴赫和巴托克的作品。
齐夫劳的演奏使他成了巴黎的名流,在定居法国之前,他经常在布达佩斯的酒吧间弹琴。
[托马斯·瓦萨利] 我们走进演奏厅的时候,我听到了有人在演奏钢琴,演奏得非常好。我就问:“还有一个演奏者是谁?”因为我听到的是一首四手联弹。他们说:“没有别人,只有齐夫劳一个人。”于是我走了进来,看到了这种从未见过的最不可思议的钢琴演奏。即便是你随便让他演奏一个曲调,他也能演奏,而且速度非常快,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演奏的。
钢琴艺术三百年”系列之十七
巴克豪斯(1884-1969)
在经历了十九世纪的积淀和发展之后,具有悠久传承历史的德奥钢琴学派于二十世纪上半叶大放异彩。这一时期,出现了许许多多伟大的钢琴演奏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弗朗茨·李斯特或泰奥多·列舍蒂茨基的弟子。
[科林·戴维斯] 他们在演奏中寻找一种东西,一种介于小节线之间的东西,还有更深一层的内容,也就是音乐的外在表现和音乐的内涵。而为什么要这样表现、如何表现和这样表现为什么能行之有效等等想法,能够使他们通过演奏去发掘出作曲家的精神。
对于德国钢琴家威尔海姆·巴克豪斯来说,音乐的内涵永远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尤金·特阿尔贝特的学生,巴克豪斯在个性和演奏风格上继承了德奥学派宏大有力的特点。他的演奏给人以直率纯朴的感觉。尤其对于贝多芬的钢琴音乐,他的理解很有深度,趣味纯正。
[威尔海姆·巴克豪斯] 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是我最喜欢的协奏曲。里希特·哈塞尔称它为“希腊协奏曲”。他把其中的第二乐章视为一段对话:俄耳浦斯在请求地狱之神给欧律狄可自由。在他的恳求得到应允之前,他遇到了极大的阻力。然后……地狱之门打开了,他们跳着舞蹈来到了希腊春天的美景之中。
[捷尔吉·山多尔] 巴克豪斯不仅对音乐本身有很深的理解,而且还有很好的演奏技巧,因此他能够在演奏当中以一种最直接而且最具内涵的方式把音乐表现出来。我们常说我们今天掌握了更多的技巧,其实不然。我认识当代的很多钢琴家,并对他们充满了景仰之情,但是从技巧方面来讲,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和巴克豪斯、拉赫玛尼诺夫、霍夫曼或是列文相比。用正确、乐感、美感或是具有表现力这些词远远不能表现这些大师的技巧,他们的演奏如此灵活、如此丰富,任何种类的音乐在他们的指尖都能够流光溢彩。
“钢琴艺术三百年”系列之十八
埃德温·费舍尔(1886-1960)
随着20世纪初录音技术的出现和初步发展,很多钢琴家都开始热衷于唱片的录制。这其中就包括了瑞士钢琴家埃德温·费舍尔,他的老师马丁·克劳泽是李斯特的得意门生。
在20世纪30年代,费舍尔录制了巴赫的全套《平均律钢琴曲集》。在这套作品的演奏中,费舍尔强调了巴赫音乐人性和情感的一面,以清晰的旋律线条和丰富的色彩变化展现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诠释。
[埃德温·费舍尔] 贝多芬把弹奏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技巧传授给了车尔尼,车尔尼传给了李斯特,李斯特又传给了特阿尔贝特。
[记者] 特阿尔贝特曾经是你的老师,他把心得传授给了你,你又传给了新一代的钢琴家们。
[埃德温·费舍尔] 现在我把我的演奏录制下来,这样我自己也可以经常追忆一下过去了。 [丹尼尔·巴伦伯依姆] 我第一次听到埃德温 ·费舍尔的音乐是在我9岁那年,他音乐当中那种熠熠生辉的音质以及他那轻柔的弹奏令我终生难忘,不论是在音乐会上还是在课堂上,他的音乐都具有同样的魅力。
[丹尼尔·巴伦伯依姆] 我觉得费舍尔不大相信那些刻意追求的东西。有许多东西是属于意识和哲学范围之外的,他对此深信不疑,他的观点是你可以计划你的时间,但不应当计算你的自由速度,因为每一刻都不相同,每一刻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出现。我认为,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许多演奏都带有一点孩子气,一种对世界最美好的感觉。
[托马斯·瓦萨利] 费舍尔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非常看中一个人的艺术感觉,因此而对那些错误的音符而熟视无睹,而且他在演奏中也会出现错误。克拉什·哈斯吉尔是埃德温 ·费舍尔的崇拜者之一,有一次,哈斯吉尔和一个同学坐火车旅行,在旅途中他们谈起了钢琴家。话题自然就落到了埃德温·费舍尔身上,哈斯吉尔说:“他真的很伟大,可他演奏了那么多错误的音符,真是不可思议。”他们到站了,正当他们下火车的时候,他们看见了在包厢另一边坐着的正是埃德温·费舍尔。费舍尔说:“你能帮我拎一下这个又大又沉的箱子吗?这个箱子非常非常沉,你知道为什么吗?”他们说:“不知道。”“里面装的全是我弹错的音符。开个玩笑。”很显然费舍尔听见了他们的谈话。 [埃德温·费舍尔] 钢琴家的弹奏,可以表现出人类最细微的感觉。
钢琴艺术三百年”系列之十九
帕德列夫斯基(1860-1941)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乐坛,伊格纳西·帕德列夫斯基是最受欢迎的一位钢琴家,他是将演奏生涯传奇地转化为英雄的艺术家。
帕德列夫斯基于1860年出生于波兰,24岁才开始认真练琴。尽管他的老师列舍蒂茨基认为他很难成为一位职业演奏家,然而作曲家圣·桑却认为他是一位天才。多年来,虽然帕德列夫斯基的演奏风格常常引起人们的争议,他却一直很受听众的喜爱。
[舒里耶·蔡平] 帕德列夫斯基这个人,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是个非常有魅力的男人,他能使听众中的每位女性都感到欣喜若狂,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音乐和艺术魅力,还因为他长得很帅,有着一头浓密红色卷发。
帕德列夫斯基是钢琴演奏黄金年代的神话,他是那个年代中最卖座的钢琴家,钢琴甚至让他致富。再小的城镇都会在帕德列夫斯基抵达时以盛大的庆典欢迎他。
[阿图尔·鲁宾斯坦] 帕德列夫斯基喜欢夸大其词,他这个人非常有个性,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这种个性可以使他成为一个很好的演说家,成为一个政治家,不管那是否出自他的本意。
作为钢琴家的帕德列夫斯基非常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帕德列夫斯基代表波兰签署了《凡尔赛和约》,成为波兰第一位总理。1939年,当波兰再度沦陷,帕德列夫斯基仍以80岁的高龄,为国家举行了募款音乐会。
“钢琴艺术三百年”系列之二十
采访肯普夫(1895-1991)
记者:您将要演奏贝多芬最伟大的作品106号奏鸣曲,也许这是他最重要的钢琴作品。这部作品被称为“槌子钢琴”奏鸣曲,您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肯普夫:这个标题其实并没有暗示出作品的特征,但是最早的时候的确是这么叫的。贝多芬使用了意大利语名词来制止了这种误解,并他以他一贯幽默的方式向编辑建议了这个词的多种德语含意。意大利语中的“能演奏强弱的键盘乐器”在德语里就是“槌子钢琴”。在贝多芬的下一首钢琴奏鸣曲,也就是作品109号中,这个意大利名词又被重新使用,这标志了对传统进行革新的一种胜利。
记者:您认为贝多芬是否认识这首钢琴奏鸣曲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了?
肯普夫:我想是这样。贝多芬在世的时候,他的许多具有超前意识的作品常常被误解,比如,他的这首作品和他的最后一首弦乐四重奏就是这样。贝多芬在写给一位维也纳编辑的信中曾经说到:“我的主要作品在50年之内不会被人们所理解。”这是一个准确的预言,像弗朗茨·李斯特,克拉拉·舒曼,汉斯·冯·彪罗这样的钢琴家的确花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去理解这部巨人般的奏鸣曲。
记者:您谈论的是这首作品巨人般的特征。贝多芬的这首奏鸣曲像他的大多数奏鸣曲一样,也是由四个乐章构成:快板、谐谑曲、慢板和广板。您认为哪个乐章是最辉煌和最具特色的?
肯普夫:也许是那个伟大的慢板乐章和随后的广板与赋格。
记者:为什么是这两个乐章呢?
肯普夫:像如此这般雄浑和不朽的慢板乐章在那以前从未出现过。在这个持续的慢板中,贝多芬挖掘了人类灵魂的最深境界,没有超常的热情冲动是很难达到的。
记者:那赋格呢?
肯普夫:对,这首赋格,规模太大了,它应该被阅读而不是被演奏。这是钢琴独奏作品中“赋格的艺术”,对位艺术在雄心壮志中完全熔合了。另外,贝多芬还有一些像注解一样的话:“赋格的自由度是有限的,在这些自由度中展现的却是赋格的创意。”贝多芬把这种古老的形式赋予了一种新的精神,但是并没有完全摧毁它。他崇尚古老赋格的规则。多种音色在自由发展的同时又严格地遵循着和谐的力量。在这里,没有混乱;相反,却是一种对支配宇宙星辰外在规则的深深敬意。对于我来说,这音乐就是宇宙。
“钢琴艺术三百年”系列之二十一
俄国学派的缘起与形成、大致体例
1872年,斯坦威钢琴公司为美国引荐了一位来自俄国的“钢琴英雄”,这就是俄国钢琴学派的主要创始人安东·鲁宾斯坦。他被推崇为李斯特以来最伟大的钢琴家,他的长相酷似贝多芬,就连李斯特也笑称他为“贝多芬二世”。
安东·鲁宾斯坦说过:“我曾活过、爱过并演奏过”。作为一位伟大的钢琴家,他举办过许许多多的演奏会。他曾经在美国马不停蹄地巡演,于239天内举行了215场紧凑的音乐会。他演奏的方式仍然是今天钢琴家们学习研究的重要议题。
俄国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尼古拉·鲁宾斯坦在演奏方面的名声虽不如他的哥哥东·鲁宾斯坦,但是在教学领域,他却培养出了像埃米尔·绍厄和亚历山大·西洛蒂这样的学生,后世苏俄钢琴学派的众位演奏家大多数都传承自西洛蒂。
约瑟夫·霍夫曼(1876-1957)
在十九世纪末的俄国,安东·鲁宾斯坦的得意门生约瑟夫·霍夫曼是神童中的佼佼者。霍夫曼1876年出生于波兰,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便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登台演出,引起了轰动。1913年,霍夫曼应邀在圣彼得堡演出。短短数日,他在六万八千人面前演出21场音乐会,共计255首乐曲,这在钢琴演奏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加里·格拉夫曼] 他是一位了不起的钢琴家,我所熟悉的钢琴家都认为他是最好的钢琴家。
[捷尔吉·山多尔] 他是最出色的钢琴家,具有非凡的音乐理解力和娴熟的演奏技巧。霍夫曼擅长用自然的手法去处理每一个音符。我听过他的演奏,例如,肖邦的b小调《奏鸣曲》就弹得非常出色。在第一乐章里,反复的呈示部时非常漂亮,是一种完全不同的重复。所以,从音乐方面来说,他具有所有钢琴家的优点和天份;从技巧上说,他融会了所有钢琴家的演奏技巧。
1888年,12岁的霍夫曼为爱迪生发明的录音设备记录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录音。不过,霍夫曼对当时的录音录像技术感到怀疑。
[彼德·安德切夫斯基] 他具备一切优势:他有很好的演奏技巧,如歌的音色,他能够同时表现出不同的情绪。然而,从四十年代开始,霍夫曼几乎已经无法再登台了,他已经过了二、三十年代表演的鼎盛时期。而且他开始酗酒。但是,他的演奏却仍然令人折服,尤其是这首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他演奏得非常自然,好像与钢琴是浑然一体似的。使你感觉到他的演奏非常轻松自如,这种演奏技巧非常独特。
[彼德·安德切夫斯基] 对于霍夫曼来说,一切来得太轻松了,结果导致了这位的悲剧。因为他不愿意再去努力了,这实际上是害了他,不利于他的演奏技巧的提高。太多的天赋有时也很危险。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
约瑟夫·霍夫曼非常崇拜他的俄罗斯同行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出生于1873年,幼年时的音乐学习受到表哥亚历山大·西洛蒂很大的影响。西洛蒂是著名的钢琴家和教育家,曾是尼古拉·鲁宾斯坦和弗朗兹·李斯特的学生。
作为演奏史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拉赫玛尼诺夫的技巧非常卓越,其宏大深沉的音乐表现,似乎奏出了当时整个时代的痛苦与希望。他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精彩的唱片。1918年,拉赫玛尼诺夫来到美国重新开创事业。在那里,他放弃了作曲,选择了艰难的钢琴演奏道路。
[捷尔吉·山多尔] 同其他钢琴家一样,他在演奏中发展成了自己独特的音色,那种最具穿透力、最丰富多彩的声音。作为一个作曲家,他能够非常准确地抓住音乐的内涵。他的演奏技巧是令人敬畏的,他演奏的那些华彩段和琶音等复调音乐,非常具有个性,他的声音非常具有他的个人风格。所幸的是他把所有的协奏曲的演奏都录制下来了,不幸的是并没有多少人去听这些东西。多数人对拉赫玛尼诺夫演奏的奏鸣曲的理解与他本人的理解大相径庭。大家从中体会到的是伤感,但拉赫玛尼诺夫不感到伤感,他很浪漫、很容易动情,却从不沉溺于悲伤。
1943年,当拉赫曼尼诺夫病危时,他对巨大的手掌说道:“我亲爱的手,永别了”。拉赫玛尼诺夫的演奏艺术对那个时代的人影响非常巨大。约瑟夫·霍夫曼说他具有“钢铁般的双臂和金子般的心灵”,而音乐评论家哈罗德·勋伯格曾经写道:“他具有很深的音乐思想,他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任何音乐在他的手下都会很有魅力。”
本诺·莫依塞维奇(1890-1963)
俄国钢琴家本诺·莫依塞维奇是拉赫玛尼诺夫的得意门生。他出生于俄国敖德萨,8岁时移居到了伦敦,14岁时到维也纳拜列舍蒂茨基为师,成为这位钢琴教育家的关门弟子。莫依塞维奇的演奏十分完美,音色柔润、富于歌唱性。他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深得作曲家本人的赞赏。据说拉赫玛尼诺夫曾经说过,这个年轻人演奏他的作品比他本人演奏得还要好。
[本诺·莫依塞维奇] 那是在我第一次访问美国的时候,拉赫玛尼诺夫也来听音乐会。他非常和蔼可亲,他说:“我要特意感谢你,谢谢你演奏了我的b小调前奏曲。”我说:“这是我最喜欢的曲子。”他说:“我也很喜欢这首曲子。”这样,我们之间就有了一种亲近感。我问他:“你写这首b小调前奏曲时是不是有一个故事?”他说“是的。”他的声音很浑厚。我就说:“那好,我猜对了。虽然你的想法和我的不一样,但我知道我的想法是对的。”他说:“那好,你说说你的,我说说我的。”我们争论了一会,最后我说:“我的故事挺长的。”他说:“如果你的故事挺长,那同我的就不一样了,因为我的故事可以用两个字来表达。”当时,我沮丧地坐在椅子上,说:“我觉得乐曲表现的是归宿……”,他挥挥胳膊大声说:“别说了!”我说“怎么了?我说得不对吗?”他说:“你说得很对,就是“归宿”这两个字。”那是描写一种被流放的生活,拉赫玛尼诺夫想表现的就是一种被流放的感觉。
“钢琴艺术三百年”系列之二十二
戈多夫斯基涅高兹吉利尔斯里赫特
在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末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中,苏俄钢琴演奏学派还存在着另一脉辉煌的教学传承,而这一脉的开创人就是列奥波德·戈多夫斯基。戈多夫斯基是十九世纪末钢琴家中极为杰出的一位。他早年在柏林学习钢琴,17岁时来到巴黎与音乐家圣·桑学习。戈多夫斯基的演奏不但技巧惊人,而且还具有一种难得的大家风范。前苏联著名钢琴教育家海因里希·涅高兹就是戈多夫斯基的学生。
涅高兹在四十二年的教学生涯中,以孜孜不倦的追求,培养了前苏联整整一代钢琴家,埃米尔·吉列尔斯和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就是他的学生。吉列尔斯以精湛的技巧、投入的表演以及严谨的风格,震惊了世界。
[叶甫根尼·基辛] 吉列尔斯有他自己独特的声音,一种“黄金声音”。每一位伟大的钢琴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和声调,但是一些钢琴家像霍洛维茨和吉列尔斯,都是刻意地去追求一种独特的声音,这也可能是他们的声音如此独具风格的一个原因。
同吉列尔斯一样,里赫特也是涅高兹的学生。里赫特的演奏感情诚挚动人、音乐线条开阔流动,以高度的主观感受来对待音乐。里赫特在键盘前的投入令人折服,有时会令他的同行感到敬畏甚至是害怕。
[佐尔坦·科奇什] 里赫特不仅在练习的时候作新的尝试,在音乐会上也是如此,这也使得他的音乐会非常有趣和有新意。
[根纳季·罗日杰斯特文斯基] 你不能说我们在一起做音乐。不,他的力量远远超出了我。
[根纳季·罗日杰斯特文斯基] 我和他一起演出过两次,两次都非常困难。他身上有一种能量,那种能量不仅不能帮助你一起合作,反而能摧垮了你。
[佐尔坦·科奇什] 他的演奏当中也会有一个短暂的适应阶段,但是一旦他完全进入角色,我从来没有听过任何钢琴家演奏比他更投入的了。
[叶甫根尼·基辛] 他的乐感非一般人所及,然而,那种乐感并不是为了乐感而追求乐感。
“钢琴艺术三百年”系列之二十三
浪漫主义最后传人/塞尔金+鲁宾斯坦
钢琴作为音乐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在二十世纪的发展中孕育出了最伟大的浪漫主义钢琴大师。这一脉演奏风格的传承源自肖邦、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帕德列夫斯基,并为二十世纪伟大的钢琴家们所延续。阿图尔·鲁宾斯坦、克劳迪奥·阿劳、鲁道夫·塞尔金和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这几位世纪性的钢琴巨人都出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当时社会正值电气工业革命时代,人类首次实现了飞行于天空,到处洋溢着兴奋与希望。在巴黎,毕加索正处于他的“忧郁时期”,年轻的舞蹈家伊莎朵拉·邓肯正探索新的舞蹈境界,克劳德·德彪西与莫里斯·拉威尔致力为钢琴创作崭新音色。在这个人类发展的黄金时代中,钢琴演奏界也以蓬勃的发展迎接新世纪即将到来的高潮。
鲁道夫·塞尔金(1903-1991)
1903年,塞尔金生于奥地利,在许多方面他都是德国严谨正统、荣耀的终极阐扬者。这流传的遗产是由克拉拉·舒曼、汉斯·冯·彪罗与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所塑造的。塞尔金的演奏拥有特殊的洞察力。现场聆听塞尔金演奏时,人们的狂喜情绪如光焰般燃烧。他的演奏是属于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庆典。
阿图尔·鲁宾斯坦(1887-1982)
阿图尔·鲁宾斯坦于1887年出生于波兰,1982年以95岁的高龄逝世。他是一位长寿者,经常在家乡一些名流出入的沙龙中演奏,也常常活跃于舞台。他演奏的音乐让听者感到有些背离了传统,正如他所说:“没有浪漫主义,只有彻头彻尾的感情主义。”
的确,鲁宾斯坦能在键盘上让钢琴华丽眩目地歌唱,他幽默的性格也是众所周知的。鲁宾斯坦曾说:“我多么有幸能成为钢琴家,然而如此壮丽的乐器,你却无法天天带着它”。鲁宾斯坦众多的录音都非常畅销,今天,他的录音遗产仍然是人们联系浪漫主义风格的纽带。
[录音师] 鲁宾斯坦先生,你要听录音的效果吗?
[鲁宾斯坦]不用了,我要再录一次。
[录音师]当然可以,转带。阿图尔·鲁宾斯坦,舒曼“飞翔”第十次录音。
[舒里耶·蔡平]在二十世纪初,有许多人都在致力于成为职业演奏家,在那个演奏家辈出的时代,钢琴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通过他们的演绎吸引听众。
听众推崇鲁宾斯坦的真正原因是他那种对演奏的热诚。即便在他九十岁高龄的时候,鲁宾斯坦仍能在音乐会上说,他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阿图尔·鲁宾斯坦]我们给听众演奏的时候,不仅仅是他们想听些什么,而是我们应该给听众演奏些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将听众吸引到音乐会上来,而不是穿着拖鞋坐在家里听留声机。这样做的效果很不一样,这里有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有时候我觉得听众中有人对我的演奏听得特别投入,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投入,听得非常认真,这时候,我也就会更投入,即便只为了他,我也要演奏好,他也许是一位老人、一位年轻姑娘、一位妇女,也许是一位男子,这与性别没什么关系。
[丹尼尔·巴伦伯依姆]他演奏的音乐一般都比较固定,有一定的重点曲目,我觉得,这与他的个性有关,他的音乐非常健康,没有什么夸张的东西,而是介于艺术和夸张之间,这是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在20世纪的上半叶。换句话说,艺术总与那些不同寻常的东西有关,这句话没错,但是,艺术并非是指那些不同寻常的东西。
从鲁宾斯坦演奏钢琴的初期开始,评论家们便认为他的演奏高贵而大气。鲁宾斯坦的保留曲目非常广泛,不过,他最钟爱的还是波兰作曲家弗列德里克·肖邦,鲁宾斯坦被视为是20世纪最权威的演绎肖邦作品的专家、“真正的肖邦代言人”。
[阿图尔·鲁宾斯坦]我上场演奏的时候,总感觉有点紧张,这首曲子是不是真正属于我了?我是说,演出效果会怎么样?正是这种想法对我来说是一种促动,因为那样会让我有一种新的发挥,这种感觉使你的音乐变得生动,非常生动。
“钢琴艺术三百年”系列之二十四
霍洛维茨(1904-1989)
在二十世纪钢琴演奏的辉煌舞台上,最受公众瞩目的也许要数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霍罗维茨了。他那丰富的演奏技巧、铿锵有力的声音与个性化的音乐特点,使听众与评论家们将他奉为最为出色的钢琴艺术大师。
[托马斯·瓦萨利] 霍罗维茨的确能标新立异,他的钢琴演奏就像魔术一般,使人听起来耳目一新。例如,胡洛维茨演奏他自己改编的一些乐曲以及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特别是柴可夫斯基协奏曲中八度演奏方面,没有人能赶得上他。当然,霍洛维茨还是一位音乐家,但我觉得引起人们注意的还主要是他的钢琴演奏技巧,他的技巧是出类拔萃的。
1904年,霍洛维茨出生于乌克兰,从小生长在燃烧着俄罗斯浪漫主义精神的音乐作品中。霍洛维茨的老师布鲁门·费尔德是苏俄钢琴学派创始人安东·鲁宾斯坦的助手。霍洛维茨终身以继承安东·鲁宾斯坦的精神为傲。
[彼德·安德切夫斯基]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在卡耐基演奏厅演奏的时候,听众们都站起来观看他演奏八度音阶。他是怎么演奏的呢?他的演奏速度不像是正常的演奏速度,他演奏得非常快,这也许就是听众激动的原因。
[托马斯·瓦萨利] 霍洛维茨的双手非常漂亮,确实是钢琴家的手,他的手就像是肌肉矫健的赛马一样,这也难怪他有那样高超的演奏技巧。
多年来过度频繁的舞台演奏生活,使得霍罗维茨对于上台演奏感到非常紧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健康等诸多原因,他中断了音乐会的演出。
[科林·戴维斯] 压力是很大的,这也是钢琴演奏者所面对的特殊问题,为了证明自己的才华,他们得整天和钢琴呆在一起,练琴,日复一日,这是一个自我陶醉的过程,是一个交流的过程,使得他们的精神负担加重。
1965年,霍罗维茨宣布他将告别12年未上舞台的生活,准备在卡耐基演奏厅举办一场独奏音乐会。尽管有的人认为他不会上台演奏,但是音乐会的门票还是在几小时之内便销售一空,盛况空前。
[舒里耶·蔡平] 音乐界所有的人都来了,我站在纽约56号街的卡耐基演奏厅的入口处。可能是萨尔·赫洛克,他冲我说:“如果他不来的话,你该怎么办?你怎么向这些人交待?”我回答说:“我不知道。”大约过了10分钟,霍罗维茨来了,路上的交通因为这场音乐会出现了堵塞。2700多位听众已经在那里等了一个小时。突然间舞台的灯光亮了,大厅里的灯熄灭了。后台的气氛非常紧张,紧张得就像是让你用手去摸电源插孔一样。我带着他走下台阶,走到舞台边上的时候他转过身来看着我,就像我现在看着你一样,我当时想:“我该怎么办?” 我就把他的身子转过去,把我的双手放在他的后腰上,推着他往台上走。大家都站了起来,欢呼声响成一片,热烈欢迎他的到来。见到这种场景确实令人感动,他也感动了一会儿。但是,很快,霍洛维茨就直起了身子,走到舞台的各个方向,给听众鞠躬。然后他走到钢琴旁边,坐了下来。此时的鸦雀无声与刚才那种欢声雀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舒里耶·蔡平] 霍罗维茨代表了一种现象,他这个人非常精明,他是一个聪明的表演艺术家,因为他知道怎样去赢得听众的喜爱。
在喜欢霍洛维茨的人眼中,他永远是对的。霍洛维茨在世的最后几年,被视为“浪漫主义的最后一人”。他的天赋才华,宛若自然的力量,他的技巧与洪亮音色像是超能力的表演。人们也许知道随着霍洛维茨的逝世,浪漫主义的光辉也渐渐消逝了。
“钢琴艺术三百年”系列之二十五
阿劳(1903-1991)
于1991年离开人世的克劳迪奥·阿劳是李斯特在钢琴演奏领域中的最后一位继承人。阿劳的演奏在注重忠于原作的同时,也结合了无尽的想象力。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他在柏林的童年时代。阿劳1904生于智利的奇廉,幼年时就去柏林深造。他自认为是贝多芬的传人。在这派教学传承中,贝多芬教过车尔尼,车尔尼又是李斯特的老师,而阿劳的老师便是李斯特最喜欢的学生之一马丁·克劳泽。
[丹尼尔·巴伦伯依姆] 阿劳的个性非常复杂。他生于智利,很小的时候就来到了德国,对和日耳曼有关的东西都充满了感情,拉丁人经常会这样,因为这和他们自己家乡的一切完全相反。他对音乐的严肃性深信不疑,因此他是那种不愿有一点点妥协的音乐家。
[科林·戴维斯] 他的演奏很有力量,但他没有闯劲。他长了一双非常灵巧的手,在他的眼里钢琴是无形的,他把自己的手伸到里面,在钢琴上演奏出非常丰富的声音,很像管风琴,柔和流畅。
[克劳迪奥·阿劳] 如果你把身体放松,你的身体就会和灵魂的深处相呼应。你明白吗?因为这很重要。如果你在触键的时候很僵硬,你就破坏了那种流畅,那种音乐赋予你的情感上的、身体上的流畅,如果你触键很僵硬,你就无法把你的感情注入到琴键上。
[根纳季·罗日杰斯特文斯基] 他面对乐器有一种不同寻常的轻松,对音乐逻辑有着天生的理解力。他的每一个停顿都有深刻的含义,他从来没有故意做作的自由速度,也没有对作品理解方面的错误。听他的音乐使人仿佛又回到了19世纪,看见了勃拉姆斯本人。
[克劳迪奥·阿劳] 对于一个表演者来说虚荣心是最可怕的,是最不利于发展的东西,如果你认为你所要表现的风格是独特的,那么你就不必去考虑他是不是能够取悦于他人,是不是能够引起共鸣。你表达了你的感觉,那就足够了。如果他们喜欢,那当然好,如果他们不喜欢……我不知道表达得是否清楚。
“钢琴艺术三百年”系列之二十六
米凯朗杰里(1920-1995)
在钢琴艺术的历史上,意大利是钢琴制作的发源地,但在钢琴演奏方面,意大利却只有多米尼科·斯卡拉蒂、穆齐奥·克列门蒂和费鲁齐奥·布索尼这几个有限的名字。然而,二十世纪意大利钢琴家阿尔图罗·贝内代托·米凯朗杰里犹如一颗明星,以独到的音乐理念创立了一种全新的钢琴演奏风格。米凯朗杰里很少举办音乐会,演奏曲目的数量也很有限。但是多年来,他对演奏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对声音有着完美的控制力。这不仅令听众为之折服,而且还对其后的钢琴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叶甫根尼·基辛] 我们连一个错误音符也没听米凯朗杰里弹过,然而在霍罗维茨这样伟大的钢琴家的录音里,我们有时候也会发现一些错误的音符。
[彼德·安德切夫斯基] 他并不太喜欢登台,不喜欢灌录唱片,也不喜欢写书,而且他还不接受采访,我觉得他好像不存在一样,他就像是个幽灵。
[彼德·安德切夫斯基] 他很注重自己在钢琴前的形象,很在意自己的每一个动作,甚至是每一块肌肉该怎么运动。每一块肌肉都像是他控制下的一头困兽,它们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
在米凯朗杰里的观念中,他不为别人演奏,只为自己和作曲家服务,用心灵在弹奏钢琴。半个多世纪对钢琴真谛的追求使得米凯朗杰里的演奏艺术已经达到了“无槌之音”的佳境,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哲学家”。
“钢琴艺术三百年”系列之二十七
格伦·古尔德(1932-1982)
加拿大伟大的古典钢琴家格伦·古尔德是二十世纪钢琴界的传奇人物,他1982年逝世,年仅50岁。在古尔德已去世20余年的今天,人们对他以及他的成就仍然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1932年,古尔德出生在加拿大多伦多郊区的湖边。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古尔德得到了来自母亲和奶奶的悉心照顾。古尔